传教方式

作品数:34被引量:4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汤开建马占军夏红谭树林朱大锋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宗教》《江苏地方志》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美部会早期在东南亚及当地华人中的传教活动
《宗教学研究》2024年第1期200-208,共9页袁琴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
关键词:传教活动 传教方式 基督教传教士 华人移民 教会学校 东南亚地区 传教策略 婆罗洲 
规范教务 整肃教风 深化信仰 推进中国化深入发展
《中国天主教》2022年第3期23-27,共5页罗雪刚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天主教发起的自立革新宣言,推进了四川省天主教会建设和教务工作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基督福音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教会建设和牧灵福传蓬勃开展。历史上利玛窦神父融入中国文化的传教方式,刚恒毅枢机主教倡导的我国...
关键词:神长教友 刚恒毅 传教方式 教会建设 天主教中国化 天主教会 教务工作 利玛窦 
古代私学中的音乐教育
《教师博览(上旬刊)》2022年第1期40-41,共2页修海林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私学性质的音乐教育类型很多。从受教对象看,其中既有文士阶层的成员,又有服务于宫廷的专业乐人职业层的成员,还有民间的从乐艺人等。其中,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私学,受教对象主要是当时的文士,因其具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关键词:教育场所 民间艺人 春秋战国时期 音乐教育 私学 师徒传授 传教方式 受教 
浅析佛教中的文化发展进程
《山西青年》2016年第12期65-66,共2页原子婷 
佛教文化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它的身上总会有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展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此课题中,我们从佛教文化现代化发展入手,从民间的风俗、文学、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来对佛教文化...
关键词:佛教文化 现代化 佛教语言 传教方式 名胜古迹 
利玛窦在广东:传教事业的奠基
《南风窗》2016年第2期103-103,共1页张国刚 
利玛窦从西僧到西儒的变化,反映了耶稣会传教方式的重大改变,即入乡随俗、尊重所在地区的传统;要改造对方,先要尊重和适应对方。这一政策,被康熙称为“利玛窦规矩”。
关键词:利玛窦 传教事业 广东 传教方式 入乡随俗 耶稣会 尊重 对方 
近代中国内地会青海传教策略与方式被引量:4
《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167-171,共5页李亚平 王志通 
近代中国内地会传教士深入青海传教。他们既坚持了内地会传统的传教策略与方式,也针对地域社会的特点,加入了独创性的探索性经验,从而将基督宗教传教史上的上层和下层路线、间接和直接的传教方式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了一种集综合性、灵活...
关键词:青海地区 内地会传教士 传教策略 传教方式 
李提摩太在华传教方式的转变
《沧桑》2011年第6期59-61,共3页马林 
李提摩太起初和其他来华传教士一样采取传统的宣讲教义、巡回布道的传教方式,但收效甚微。在传教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中国民众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辛,传教方式有所转变,即通过教育和传播西学,改造中国社会;不只关注灵魂,还关注肉体;...
关键词:李提摩太 传教方式 科学 
“丁戊”赈灾对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的影响被引量: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75-80,96,共6页许艳民 
李提摩太来华之初,遵循传统的街头布道传教方式,但收效甚微。"丁戊奇荒"发生后,李提摩太积极进行赈济活动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望。以"丁戊"赈灾为契机,他广交官绅,译印书刊,培训当地教会领袖,借推动中国改革之机力图使中国皈依基督,从...
关键词:李提摩太 丁戊奇荒 赈灾 合法化 非基督教化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图书及其影响被引量:1
《兰台世界(上旬)》2010年第6期45-46,共2页张丽玲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为此,他们带来许多西文图书,并且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也自己...
关键词:西文图书 传教士 中国人 明末清初 传教方式 中国学者 清政府 耶稣会 
水墨圣像中的中国绘画艺术精神
《中国天主教》2010年第3期43-45,共3页张卉 
随着传教方式,包括礼仪和神学的本地化,教会艺术也趋于本地化的创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一批中国教会内的绘画者,试图用中国画的特点融入浓厚的中国元素,
关键词:艺术精神 中国绘画 圣像 水墨 中国教会 传教方式 创作模式 民国时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