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词

作品数:384被引量:315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任竞泽谢雪清诸葛忆兵张美丽徐安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论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43-49,共7页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涵义有二: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经历了萌芽、成长、壮大、调和四个发展演变阶段。在此历史进程中,诗化派是构建者和主导者,曲词...
关键词:词体 词派 词学观 词律 稼轩 诗教 词学理论 晚唐五代词 以诗为词 豪放词 
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被引量:8
《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106-113,共8页李康化 
作为词学研究的逻辑总结,东坡、稼轩分别作为豪放词的肇始者与衍扬者被目为一派,已成为词史上的共识。本文认为,苏辛词风的迹近只是在创作观念受时代影响的意义说的;东坡的词学风格不是豪放而是清旷;从苏轼的清旷到姜夔的清空,就...
关键词:审美理想 历史考察 东坡词 词学 “清空” 苏轼 “以诗为词” 白石 精神品格 清旷 
宋词:对峙中的整合与递嬗中的偏取被引量:3
《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130-139,共10页韩经太 
宋词:对峙中的整合与递嬗中的偏取韩经太关于两宋词风的总体建构方式和基本演变势态的考察,在我看来,最好是从多维比较的角度去进行透视。就北宋词坛而言,最值得注意者,莫过于柳、苏之对峙,而对峙中实又酝酿着整合,兼取柳、苏以...
关键词:周邦彦 李清照 宋词 《离骚》 张炎 以诗为词 稼轩 “清空” 北宋 苏轼 
试论尊词与轻词──兼评苏轼词学观被引量:11
《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15-23,共9页刘石 
试论尊词与轻词──兼评苏轼词学观刘石长期以来,论者认为,传统词家和词论家是轻视词体的,“以诗为词”及鼓吹“以诗为词”的人们才是尊重词体的代表。原因是,前者严分诗词畛域,把词局限在以清切婉丽之辞,写缠绵绮靡之情。后者主...
关键词:“以诗为词” 苏轼词 词体 “常州词派” 词的地位 尊词 李清照 本色当行 长短句 词学观 
苏门论词与词学的自觉被引量:2
《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132-141,共10页张惠民 
在苏轼之前,欧阳炯的《花间集叙》与陈世脩的《阳春集序》是难得的两篇早期词论文字,此外就是晏殊等人见诸笔记小说的谈词的片言只语。直到苏轼,开始词体的革新,标出“自是一家”的理论旗帜之后,苏门文人集团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
关键词:苏轼 创作主体 以诗为词 词学理论 柳词 苏门 黄庭坚 词体 抒情主体 本质论 
辨体与破体被引量:47
《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57-65,共9页吴承学 
文体风格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文体风格,即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独特风貌,古人一般称文体的艺术特征为“体”“体制”“大体”“大要”“势”等。古人在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时,往往先考虑体制问...
关键词:文体风格学 文体论 艺术特征 辨体 破体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史 风格特征 以诗为词 体制问题 
论“以诗为词”被引量:3
《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135-140,共6页杨海明 
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绵延到了唐宋,形成了诗和词两条支流。唐代时,词还处于不显目的地位,词为诗掩;到了宋代,词逐渐“壮大”起来,形成了与诗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局面。拿今天的眼光看,词,本质上也是诗。它是一种新型的诗体。
关键词:以诗为词 苏轼 欧阳修 中国古典诗歌 小词 词体 现实生活 社会问题 词风 唐末五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