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

作品数:416被引量:11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辛雪峰李有军郭红军杨惠玲何桑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西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戏曲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1937年易俗社北平演出的历史背景、剧目变更——兼论易俗社运作机制与封至模离社
《戏曲研究》2024年第4期276-294,共19页李梦希 
易俗社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的北平演出之旅,从6月5日百余人启程出发,到7月28日大部队返抵西安,大小演出30余场1,利用媒介广事宣传,赴国剧学会、富连成社、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驻地或演出地参观、观摩,常因其时间之特殊、交流之重要被载...
关键词:易俗社 封至模 国剧学会 富连成社 戏曲史 运作机制 历史背景 北平 
徘徊在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陕西易俗社编剧孙仁玉戏曲叙事初探
《戏曲研究》2020年第4期202-214,共13页郭红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8ZD05)阶段性成果。
民国初年成立于西安的陕西易俗社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和革命机关①,更是一个集秦腔教育、创作和演出于一体的新型戏曲班社。作为一个以编演新戏补助社会教育、改良社会的戏曲班社,易俗社自建社起就自觉融入戏曲近代化转变。
关键词:戏曲班社 易俗社 孙仁玉 社会教育机构 改良社会 旧道德 戏曲叙事 秦腔 
民国时期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考察
《戏曲研究》2019年第4期220-248,共29页李有军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秦腔的现代性与‘本土化’:民国时期西安易俗社研究(1912—1949)”(项目编号:16CB146)阶段性成果.
引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倡导发起的戏剧改良运动,意欲借戏剧来实现对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易俗社是步北京、天津、四川等戏剧改良团体后尘,由陕西文人知识分子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如果说易俗社与陕西地方政治势力因"革新与启蒙"而达成某...
关键词:易俗社 齐如山 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 
近年来秦腔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失——以《西京故事》《秦腔》等剧作为中心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235-242,共8页郑传寅 
辛亥革命以前的秦腔剧目大多为历史演义剧,描写现实生活的剧目是不多的,经常演出的秦腔"江湖二十四大本"就大多是表现古人生活的剧目。由于多数剧目是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所以秦腔的行当、服饰、化妆和舞台程式动作等,也长于表现古人,...
关键词:历史演义 西京 古代社会生活 皮黄腔系 孙仁玉 易俗社 西迁 现代戏剧 秋风秋雨 板腔体 
易俗社作家群新论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243-259,共17页毛小雨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一流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形式在20世纪初年受到一批西安知识分子的关注,因为秦腔风格既粗犷似火,又柔情断肠,是一种极受西北百姓欢迎的戏曲剧种,他们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即1912年,成立了...
关键词:易俗社 戏曲班社 孙仁玉 三千万 戏曲剧种 作家群 中国西北地区 戏曲演出 戏曲形式 八百里 
创新是戏曲艺术永恒的主题——以秦腔《周仁回府》的创作为例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260-269,共10页李志远 
在当前整个社会都认为戏曲艺术已经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形下,似乎秦腔也难以逃脱这个厄运。戏曲发展事实与舆论都逼着戏曲界去思考应该如何维系戏曲艺术的生命线,走出低谷,重塑辉煌。其实不仅仅是戏曲艺术,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同样...
关键词:戏曲创作 任哲中 李云亭 王绍猷 中国的传统 改编本 袁多寿 易俗社 情感变化 范紫东 
当代秦腔传承为何举步维艰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3-4,共2页贾志刚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传承,戏典也不例外。如果从唐代教坊和梨园算起,中国传统戏曲已经传承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此期间戏曲的传承一帆风顺,卓有成效。这其中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是从唐代至清朝末年,可称为"旧式传承"。齐如山将旧式传承归...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齐如山 易俗社 高玉倩 中国文化传统 李和曾 李玉茹 师徒制 难分难舍 美学概论 
论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传播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10-23,共14页朱恒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项目编号:JSZ110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12BB016);国家哲社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77);上海高校高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阶段性成果之一
<正>梆子腔,即秦腔的形成年代有诸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有'明正德年间'说与'明中晚期'说两种~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但说它形成于明末之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根据戏曲剧种的一般发展规律,在梆子腔成为一个戏曲剧种之时,甚至还在...
关键词:戏曲剧种 雏形阶段 形成年代 秦剧 魏长生 易俗社 明正德 福盛班 二凡 陕西人 
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301-308,共8页李志远 
2014年11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了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共同承办。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山西、河南、甘肃、陕...
关键词:陕西省文化厅 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创作 发展问题 昆弋腔 豫西调 豫东调 创作歌曲 刘宽 易俗社 
易俗社名号的学术价值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130-133,共4页周育德 
提到秦腔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强化秦腔的软实力,自然是应该讨论的议题。西安"易俗社"的大名就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何谓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启动了软实力研究和应用的潮流。...
关键词:易俗社 瑟夫 戏曲研究院 火焰驹 三滴血 唐虎臣 王绍猷 孙仁玉 刘毓中 肖若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