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晓阳

作品数:44被引量:3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桐城派古文诗境荒寒义法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船山学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沈廷芳“真味”说与桐城诗学新境界
《江淮论坛》2024年第1期154-162,共9页萧晓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18ZDA25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重点项目“江南地域诗学语境中的桐城派诗歌研究”(CSZ22010)。
沈廷芳在桐城义法之外标举“真味”,以醇味、淡味、神味论诗文,深得王士禛神韵说之要,上承查慎行诗文之味、沈元沧探源《骚》《选》之风。《隐拙斋集》中诸作于古雅中见绮丽、清幽处寓峻洁、灵妙外含隽永,兼有清远风味。沈氏编定的古文...
关键词:沈廷芳 “真味”说 浙西诗派 桐城诗学 
敦煌变文与中国章回小说绘画式叙事传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163-171,187,188,共11页萧晓阳 肖龙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赓续了敦煌变文绘画式叙事传统。变文叙事的绣像式写人艺术在平话与章回小说中体现为人物形象的绘画式书写传统,变文立象求意的寓言式画卷幻化为章回小说中的隐喻性形象;变文依画说变将经变画卷群像转换为多个传奇故事...
关键词:敦煌变文 绣像摹写 连环画图 灵境营构 叙事传统 
《桐城文学渊源考》宋学旨趣溯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141-151,共11页萧晓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重点项目“江南地域诗学语境中的桐城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CSZ22010)的阶段性成果。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旨趣首在推尊桐城文派,欲以一县之文经纬天下,是一部兼有师友录与道学渊源考体例的学术文献。刘氏传承家族儒学传统,推崇宋学并专精文献目录,系心于以桐城文学为核心的江淮地域文化,固守晚清遗民理念,并将道学...
关键词:刘声木 《桐城文学渊源考》 宋学 江淮文化 遗民心态 
辛卯文风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发端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134-141,共8页萧晓阳 王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18ZDA255)。
随着清王朝的衰微,晚清文学逐渐乖离温柔敦厚的文风。庚寅时疫中职官文人的凋零加速了文学的演进,宗法文人的主流地位被都市写手取代;城市风尚开始形成,农业社会风、雅、颂的叙事主题渐变为商业社会的都市繁华梦;通俗文学开始风行,小说...
关键词:庚寅时疫 辛卯文学 地域白话 现代性 
孟浩然行迹考
《江汉论坛》2021年第2期56-60,共5页萧晓阳 李东昀 
孟浩然家在汉阴,所居之涧南园位于襄阳府城南冶城旁、岘山下,地近白马山。诗人早年曾北上幽州、到达蓟门,开元九年张说任中书令以后初到洛阳,往来于京洛间,十四年秋天离开洛阳赴越中,先后在杭州、越州观潮看山宴游,西至富春江,东到天台...
关键词:孟浩然 汉阴 燕蓟 洛阳 吴越 
范当世雄健之笔与晚清诗风之新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71-75,共5页萧晓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桐城文学渊源考>补正"(2016BZW038)
范当世雄健之笔打破了晚清诗坛的沉寂。诗人以横放瘦硬的古文笔法作诗、以恢诡谲怪的新奇话语入诗、以逸出宋派的诗学新径论诗,痛苦的哀号乖离清真雅正之语、病中的呻吟摒弃论道述圣之言、真切的歌吟展现今日今时之我,诗中的写景之象呈...
关键词:范当世诗文 瘦硬 呻吟 荒寒 疾病隐喻 
“荒寒”与“同光体”诗歌的境域被引量: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166-172,共7页萧晓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桐城文学渊源考>补正"(项目编号:16BZW038)的阶段性成果
"同光体"是晚清民初诗坛上具有影响的理趣诗派。诗人论诗标举荒寒,以理趣为宗。参禅习道以悟幽邃之玄理,摹写画境以得瘦硬之逸趣,锤炼隽语以抒清雅之真意,都是诗人焦虑心理的抒写。清、寒、瘦之品格已不囿于宋人境域,作诗究心宋人诗法,...
关键词:“同光体” 荒寒 焦虑 理趣 古文 
黄昏后的偶像:再论“《选》学”与“桐城”——兼评周唯一《南朝学术文化与〈文选〉》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63-165,共3页萧晓阳 陈正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桐城文学渊源考>补正"(16BFX038)阶段性成果
《文选》之文与桐城古文作为古典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经历了批判、沉寂与复兴三个阶段。"五四"抨击"妖孽"与"谬种",有矫枉过正之嫌;当代数十年间几无人问津,是将古典文化视为禁区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以来,桐城文化研究成果丰硕,骆鸿...
关键词:选学 桐城 文史研究 学术文化 
晚唐小品文体之新变(摘要)
《唐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832-835,共4页萧晓阳 
在中国小品文发展史上,六朝小品含蓄隽永,韵味悠长;明清小品明白晓畅,语致清远;晚唐小品则别是一种境界,显得冷峻尖刻,行文命意间可见多种文体的影响,鲁迅誉之为“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尽管晚唐小品与着意营构诗性境界的小...
关键词:小品文 含蓄隽永 晚唐小品 明白晓畅 明清小品 文体特征 诗性境界 命意 
开辟唐诗研究之新境界——评李金坤《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38-140,共3页萧晓阳 
李金坤教授的《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从《诗经》与《楚辞》中纟由绎出比兴与象征之义,从文学生态的视角阐释了风骚在唐诗中的遗韵,考察了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比兴内涵,得出唐诗中浸润着风骚之精神的结论。作者在以风骚诗脉重新诠释意境理...
关键词:比兴 生态 意境 风骚诗脉 唐诗精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