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乐

作品数:24被引量:6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桑植民歌苗族民歌民间音乐声乐演唱传承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黄河之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当代音乐》《北方音乐》更多>>
所获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被引量:1
《黄河之声》2019年第20期89-89,共1页乐之乐 
吉首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高校合理运用这一技术辅助教学,能更好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本文拟以吉首大学为例,探讨地方高校艺术类声乐专业研究生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艺...
关键词:数字化 研究生声乐课程 教学改革 研究 
桑植民歌的音乐文化融合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146-156,共11页乐之乐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桑植民歌数字化收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ED185);吉首大学博士返校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多民族杂居之中的民族音乐始终处于多民族传统文化交融过程之中,并不断获得创新性发展,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其文化流变呈现出多样性的面貌,是多重文化审美与观念的叠加整合,桑植民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桑植民歌的交融性有其地域、民族...
关键词:桑植民歌 音乐融合 
桑植民歌歌词的“共生互补”文化现象研究被引量:1
《怀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9期85-88,共4页乐之乐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桑植民歌数字化收集与整理研究”(2016ED185);国家民委理论政策研究基地项目“民族民间音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武陵山区民歌为例”(2019-GMG-02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西部项目“桑植民歌歌词的‘共生互补’文化现象研究”(15YBX045);吉首大学博士返校科研项目:“桑植民歌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桑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桑植民歌在当地各民族广泛流传,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渗透着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族群、民族与民族之间多层面的共生互补关系,体现桑植人民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民族、热爱祖...
关键词:桑植民歌 歌词 共生互补 文化现象 
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被引量:3
《当代音乐》2019年第9期13-15,共3页乐之乐 
吉首大学教改项目(2017JSUJGB22)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实现与时代和社会需求接轨,构建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拟以吉首大学...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音乐学专业 特色人才 培养模式 
城市化进程中民间音乐的保护策略研究被引量:1
《艺术探索》2019年第4期109-113,共5页乐之乐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桑植民歌数字化收集与整理研究”(2016ED185);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桑植民歌研究”(16B214);2018年吉首大学博士返校科研项目“桑植民歌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变化,民间音乐面临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对此,我国在政府层面、学者层面、民间层面等都展开了抢救和保护工作,但收效甚微。有效利用传统音乐,实现价值最大化;规定文...
关键词:城市化 民间音乐 保护策略 
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研究
《怀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1-5,共5页乐之乐 王群雅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桑植民歌数字化收集与整理研究”(2016ED185);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桑植民歌研究”(16B214);吉首大学博士返校科研项目“桑植民歌研究”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文化生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社会环境是这一艺术形态发展及变迁的因素。探讨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得出桑植民歌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
关键词:艺术形态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社会环境 
桑植民歌的分类研究被引量:6
《中国音乐》2019年第2期93-103,153,共12页乐之乐 
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桑植民歌歌词的‘共生互补’文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15YBX050);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桑植民歌研究"(项目编号:16B214)的阶段性成果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桑植民歌的分类也不例外。遵从局内人的分类方式,并对子项中的汉族民歌未涉及的、伴生于当地少数民族仪礼中的歌曲,依据音乐特征、功能和场域进一步划分,力求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和合理,并对桑植民歌...
关键词:桑植民歌 三分法 体裁分类 
仪式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以湘西苗族“还傩愿”为例被引量:2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31-34,共4页乐之乐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6ED185);国家民委项目(项目编号:2015-GM-14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西部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YBX045)
湘西苗族地区"还傩愿"仪式由祭拜、做法、请戏神、演傩愿戏、辞神五部分构成。借用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理论考察这一仪式发现,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渗透着苗族人崇母的性别观念,反映出平等的两性空间秩序、均衡的性别分工...
关键词:湘西苗族 还傩愿 社会性别 
民族高校引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被引量:5
《民族论坛》2016年第2期57-60,共4页乐之乐 
吉首大学教改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15JSUJGB51)成果之一
民族地区高校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中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是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目标,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的有力保障。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教学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吉首大...
关键词:本土音乐 民族教育 文化资源 教学模式 
“三女”傩戏与社会性别研究
《文史博览(理论)》2016年第3期24-28,共5页乐之乐 
国家民委项目<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中的社会性别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GM-144)
傩戏是苗族"还傩愿"酬神、谢傩时上演的戏,也是民俗活动中常见的求神悦神方式。从远古神话传说到现今的信息化时代,形式多样的傩戏都与社会性别有着不解之缘,通过"三女戏"的展演,探讨女性在历史上曾经的生活面貌和发展变迁历程,再现苗...
关键词:傩戏 民族文化 社会性别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