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民

作品数:14被引量:5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康拉德比较文学康拉德小说暗示《兔子四部曲》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中州学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经典阅读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
《语文知识》2010年第3期57-58,共2页吕伟民 
现代学术体系分科日益细化,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经典”。这些在本学科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构成了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与基本框架:阅读并熟悉这些经典,对于每一个研究者与学习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中,阅读...
关键词:世界文学 经典阅读 研究生教学 比较文学 学科知识 经典作品 汉语言文学 学术体系 
意象与境界——关于意象派与《人间词话》的比较
《语文知识》2009年第3期21-25,共5页吕伟民 
西方意象派诗潮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与王国维的某些诗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感。就具体观点来看,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了解和影响,故他们观点间的相似与相通颇耐人寻味。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考察,进而对某些全局性问题进...
关键词:意象派 王国维 诗歌理论 比较 
从《榆树下的欲望》到《榆树孤宅》——谈河南曲剧对奥尼尔戏剧的改编被引量:2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32-136,共5页吕伟民 
河南曲剧《榆树孤宅》对奥尼尔名作《榆树下的欲望》的"中国戏曲化"改造,使得中国普通观众能够更容易接近西方名剧,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改编本与原著之间在风格侧重及观念形态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将导致观众在了解原作...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奥尼尔 中国戏曲化 
沉默的他者——康拉德小说中的异国形象被引量:8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03-106,共4页吕伟民 
在康拉德以殖民地为背景的小说中,有一类"沉默的他者"形象。康拉德在描写这类形象时表现了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他的人道主义道义立场,这表现在理性层面,是一种显性的描写;另一方面是殖民主义的话语影响,这表现在情感层面,属于隐性...
关键词:康拉德 异国形象 沉默的他者 殖民主义话语 
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人为划定的界限——对比较文学学科特点及使命的一点思考
《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133-135,共3页吕伟民 
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围有着人为划定的痕迹 ,这种人为性特点引起一些人对其存在必要性的质疑。但在看到其人为性特点的同时 ,也应看到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面。比较文学的现实任务是促进各民族文学间的交流 ,而随着这种交流的充分实...
关键词:比较文学 人为性 历史发展趋势 阶段性存在 
认同与接纳:康拉德及《艾米·福斯特》被引量:5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30-32,共3页吕伟民 
出身波兰贵族家庭的英籍作家康拉德被认为是对异族文化认同并被接纳的一个成功典型。他在自己的回忆作品中讲述了自己成功的经历,但很少讲到自己在认同与被接纳过程中遭到的挫折。其小说《艾米·福斯特》中的主人公扬柯与他有相似的经历...
关键词:认同与接纳 文化冲突 语言 强势与弱势 
他者"如镜——康拉德小说的殖民地叙事被引量: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95-98,共4页吕伟民 
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
关键词:他者 西方文明 殖民主义 镜子 
比较文学“文学性”问题浅谈
《中州学刊》2003年第1期87-91,共5页吕伟民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 ,但比较文学学科的特殊性却使这一基本属性屡遭挑战。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 ,有助于了解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与“文学性”基本属性之间既矛盾又相互依托的关系 ,从而对比较文学学...
关键词:文学性 开放性 文化研究 
《“水仙号”的黑水手》的双重叙事结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126-129,共4页吕伟民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 ,康拉德设置了一套独特的双重叙事结构。其具体表现为 :(一 )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转换 ;(二 )实写与虚写的双重人物塑造 ;(三 )情节与意义的双重层面叙述。
关键词:康拉德 双重叙事结构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实写与虚写 两个层面 
《吉姆爷》道德探索的人学意义被引量:8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35-38,共4页吕伟民 
在《吉姆爷》中 ,康拉德通过对主人公从道德失足到道德重建过程的描述 ,探索了道德理想与现实人生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人性中的矛盾倾向。康拉德肯定了道德追求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也指出了理想化的道德追求中所潜在的危险。
关键词:道德理想 康拉德 小说 现实人生 人性 道德追求 波兰 本能欲望 《吉姆爷》 文学评论 人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