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里

作品数:8被引量:4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问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区域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社会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甘肃高师学报》《现代中小学教育》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被引量:28
《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8期1229-1236,共8页张海钟 姜永志 赵文进 安桂花 张小龙 胡志军 张万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08XSH009)资助
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比较研究中国城乡区域、地理区域、历史区域、行政区域、生态区域等文化区域居民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关键词: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 理论探索 实证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卷调研报告被引量:6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0期73-78,共6页张海钟 胡志军 张万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教育部规划课题成果(FFB090524);甘肃省2009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GJXLZX2009[12-16])
在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支持下,根据自我编制的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问卷,开展甘肃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城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高于农村中学生;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调研报告 
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卷编制报告被引量:5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61-65,共5页张海钟 张小龙 刘建瑛 胡志军 张万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教育部规划课题成果(FFB090524);甘肃省2009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GJXLZX2009(12-16))
在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支持下,编制了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评价问卷的斯皮尔曼—布朗分半信度为0.750~0.850,Guttman分半...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问卷编制 
自传体记忆的本土文化心理学取向研究路径被引量:2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41-143,共3页胡志军 张万里 
自传体记忆是人类"活"的记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于自身发展目标以及个体同周围环境关系的期望,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的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性格特征、自我表征及文化认同。自传体记忆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于对心...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 文化 本土文化 
湘陇高校学生气质类型省域跨文化研究被引量:2
《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第9期82-85,191,共5页胡志军 张海钟 张万里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8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区域文化心理差异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资助课题成果;项目编号:08XSH009
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认为不同区域的群体由于不同区域文化的塑造和影响,其心理特征也存在相应的差异。以陈会昌等人编制的《气质类型量表》对湖南省和甘肃省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省大学生气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湖南省大学生气质类...
关键词:高校学生 气质类型 区域文化 
民族认同的区域跨文化心理研究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74-76,共3页张万里 胡志军 
民族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但对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民族与文化密不可分,对于民族认同的研究永远无法摆脱文化的束缚,所以民族认同的实质就是文化认同。文化...
关键词:民族认同 群族认同 区域文化 
刍议说谎行为的遗传与发展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3-75,共3页胡志军 张万里 
说谎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人际之间的影响很大。谎言可能会破坏社会与人际和谐,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对说谎者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说谎行为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谎言 遗传 环境 习得 
脏话现象的差异心理学解析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路径被引量:11
《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1期140-142,共3页张万里 胡志军 
脏话,一种独特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不同心理特征。说脏话的积极作用在于宣泄情绪、促进群体认同、折射心理状态,但不利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脏话现象有中西、城乡、区域、性别差...
关键词:脏话 心理学 功能 文化心理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