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

作品数:25被引量:3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图像造像碑佛像唐代地藏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荣宝斋》《艺术探索》《文博》《考古与文物》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法身与法界——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的图像志解读
《艺术工作》2023年第6期49-61,共13页白文 
本文讨论的是唐代佛教美术图像志。通过对法身、法界图像的讨论,追溯了佛身的生身、法身产生与图像匹配过程;论述了不同形式法界人中像的图像构成;探讨了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对应“法界”的缘由。本文认为,法身卢舍那佛与“法界”之间...
关键词:大卢舍那 光明 法界 
天人合一与生命轮回——再谈咸阳成任东汉金铜佛像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16-124,共9页白文 
咸阳成任墓葬出土的一组特殊的金铜佛像,既不是“佛像”,也不是供养品,而是与“太极之道”相关的路径、载体。两件金铜佛的立佛与五佛,分别对应无为与有为的永恒之“道”与世间万物变化流转的对立与和谐。可视作金铜佛像拥有者(墓主人)...
关键词:咸阳 东汉金铜佛  天人合一 
犍陀罗石刻中弥勒持“舍利瓶”的图像构成与主题释意被引量:3
《美术》2022年第9期104-111,共8页白文 
公元2世纪左右犍陀罗出现的弥勒持瓶图像中的“瓶”既不是水瓶,也不是油壶、酒器,而是与佛陀涅槃相关的舍利容器。弥勒持“舍利瓶”图像结构分别对应解脱、彼岸,弥勒游走的世间,可视为通过“涅槃”认识世间或人生现象的本质而获得解脱,...
关键词:弥勒 舍利 解脱 
涅槃与弥勒——莫高窟北凉第275窟结构与图像被引量:1
《艺术工作》2022年第2期80-93,共14页白文 
第275窟是将涅槃与弥勒及世间万物三者整合在一起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实为涅槃与世间的关系;以大乘中观思想来看:“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只有认识到世间的本来面目“实相”就能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而“值遇”弥勒是获得这一智慧的...
关键词:第275窟 涅槃 弥勒 中道 
万物“不迁”之维--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图像结构主题再讨论被引量:1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5-13,共9页白文 
敦煌北魏第254窟的图像主题,既不是三世流转代代相传,也不是绕塔观想诸佛积累功德脱离诸苦,而是与如何超越生死获得永恒有关。第254窟的方式是将看似流动的时间进行的分割、剥离,时间消失世间万物随之“不迁”,从而印证无限与永恒的存在...
关键词:第254窟 不迁 无限 时间 
“灵山圣会”与“人天秩序”--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图像再解读被引量:2
《艺术探索》2020年第3期37-46,共10页白文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作为该窟的核心,表现了一出以释迦为核心的娑婆世界庄严神圣的宏大景观。其场面的日月、梵神组合、诸天、大众对应灵山圣会的人天秩序、神通、梵和出世,可视作《法华经·序品》中释迦的无量义三昧禅定神通的奥妙...
关键词:第285窟 西壁 神通 
“七佛”与弥勒信仰——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主像构成被引量:3
《敦煌学辑刊》2018年第3期94-100,共7页白文 
第165窟主像结构,有七佛,也有弥勒信仰的上生与下生;体现了天上尽管美好,依然要回到人间;无论过去、未来多么遥远,终究要回到现实。这样的图像构成分别对应于天上和人间,过去和现在,可以视作北石窟寺第165窟的对生命轮回参照的终极期待。
关键词:北石窟寺 七佛 弥勒信仰 
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石刻重构中的图像与复原被引量:2
《艺术探索》2016年第3期75-91,共17页白文 
通过对七宝台石刻造像的图像排列组合等问题的讨论,初步认为光宅寺七宝台很可能是一座五层方形土木石结构的舍利佛塔。石刻图像意义则体现了释迦舍利法身所具有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永恒的时间、空间序列,以此作为载体祈愿武则天摆脱...
关键词:光宅寺 七宝台 舍利塔 
陕西富县博物馆藏北魏隋代造像碑研读
《敦煌学辑刊》2016年第2期122-132,共11页白文 
通过对富县博物馆藏北魏隋代造像碑研读,初步分析了图像,发愿文与图像的关系,并探讨、比较了其中雷氏家族造像碑图像的时代风格、特征,认为:尽管姓氏相同,只有将表现形式赋予的主体联系起来,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信仰关系才能合理的重...
关键词:富县 造像碑 雷氏 
日本藏中国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
《荣宝斋》2013年第10期36-65,共30页白文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开始于东汉晚期。在此之前中国的雕刻艺术从琢磨石器、青铜器到秦俑、汉俑、汉石雕,逐渐形成了一种恢宏大气、以神写形的中国特有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佛教造像艺术 中国 佛教石刻 古代 日本 雕刻艺术 审美取向 青铜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