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作品数:20被引量:8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羡余否定动词语义演变否定动词词义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语言学论丛》《古汉语研究》《汉语史学报》《历史语言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叹词小议:基于词典编纂的视角
《辞书研究》2025年第1期21-32,共12页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项目编号DF2023YS09)资助。
文章结合《汉语大词典》,从分类、语音、活用与转化、范围四方面讨论叹词的一些具体问题。叹词内部各小类反映了由非语言现象到语言现象的一种梯度变化;叹词的语音形式有其特殊性;叹词与象声词有瓜葛,可以活用甚至转化为动词。这些都给...
关键词:叹词 《汉语大词典》 象声词 边缘性 
测度副词“无乃”“得无”,“将无”
《古汉语研究》2024年第4期2-20,126,共20页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DF2023YS09)。
本文主要考察上古、中古汉语中的三个测度副词“无乃”“得无”“将无”。它们中的否定性要素“无”,与“没有”义(对领有/存在/已然的否定)没有关联,而是都源于禁止否定;“无”的性质,可以概括为表示悬拟。至于“将无”,它在成词之前,...
关键词:“无乃” “得无” “将无” 测度 反问 
羡余否定:词义驱动还是语用驱动?
《世界汉语教学》2024年第2期160-174,共15页李明 
本文在李明(2023)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造成羡余否定现象的原因。确实存在纯粹由隐性否定动词的词义驱动的羡余否定,这类羡余否定多是由词义只引发■p(p代表补足语小句所表述的命题)而导致的偶发的口误。羡余否定关键是p和■p的冲突。一...
关键词:羡余否定 词义驱动 语用驱动 隐性否定动词 
测度句中的否定要素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1期107-127,共21页李明 
本文讨论近代汉语测度句中一些带有否定要素的副词,主要涉及“莫”“别”“不要”“怕不是”及相关词语。主要结论如下:“莫不是”“别不是”“怕不是”出现于测度句,是表测度的“莫、别、怕”与表测度的“不是”的套叠。这些词语一开...
关键词:测度句 否定要素 羡余否定 
羡余否定出现的条件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3年第6期3-25,共23页李明 
羡余否定现象有很多争议。人们很容易认为词义是羡余否定的根本要素,羡余否定词不过是隐性否定动词的否定义的上浮。但实际上羡余否定不能完全归结为词汇现象,因为羡余否定不仅需要引发7p,同时还需要引发p。语用上造成p和-p的冲突才是...
关键词:羡余否定 隐性否定动词 p和-p的冲突 态度标记 
试谈小句中的同形形式
《语言学论丛》2023年第1期113-126,共14页李明 
一般来说,一个小句中的实义成分不应重出。但是,确实能够看见上下文中同一形式重出的例子。本文专门讨论出现于同一小句之中的同形形式,着重探讨与指称、否定、同语反复、合并(merge)相关的现象。本文的探讨涉及哲学问题,文章通过小句...
关键词:同形形式 指称 否定 同语反复 合并 
羡余否定出现的条件被引量:2
《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1期1-28,共28页李明 
羡余否定现象有很多争议。人们很容易认为词义是羡余否定的根本要素,羡余否定词不过是隐性否定动词的否定义的上浮。但实际上羡余否定不能完全归结为词汇现象,因为羡余否定不仅需要引发■p,同时还需要引发p。语用上造成p和■p的冲突才...
关键词:羡余否定 隐性否定动词 p和-■p的冲 突态度标记 
评判动词和羡余否定
《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11期3-13,共11页李明 
“责怪”等评判动词可以带羡余否定组合“不该”。这类动词常被误认为预设其后小句补足语所表述的命题p为真,其实,评判动词预设大主语认定p为真、而非总是预设p为真或大主语相信p为真。这个问题在认知动词中也存在。对于大主语的评判,...
关键词:评判动词 羡余否定 预设 
评判动词和羡余否定
《世界汉语教学》2022年第3期306-318,共13页李明 
“责怪”等评判动词可以带羡余否定组合“不该”。这类动词常被误认为预设其后小句补足语所表述的命题p为真,其实,评判动词预设大主语认定p为真、而非总是预设p为真或大主语相信p为真。这个问题在认知动词中也存在。对于大主语的评判,...
关键词:评判动词 羡余否定 预设 
试谈同形与递归被引量:3
《汉语学报》2021年第2期27-36,共10页李明 
本文讨论出现于同一小句之中的同形形式,着重探讨与递归相关的现象。文章通过小句中的同形形式特别说明:上古汉语反映有当时的抽象思维,尤其一些体现充足理由律的句子反映出当时的抽象推理。但是,抽象推理并不是一味的无穷后退,有循环...
关键词:同形形式 循环 递归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