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平

作品数:11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后现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课堂教学教育特点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新闻与写作》《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电影文学》《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特点与课堂教学被引量:7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17-120,共4页王文平 
长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传播技术支持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G2013008)
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是对大量、动态、能持续的数据,通过运用新系统、新工具、新模型的挖掘,从而获得具有洞察力和新价值的事物。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与课堂教学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因之,教育理...
关键词:大数据 教育特点 课堂教学 
电影传媒视域中的生态批评与文化关怀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4年第23期4-6,共3页王文平 
电影传媒用自己特有的美学特征、构筑量感和张力引人瞩目,夸张而匀称的比例,快速行进、顺畅却给人意料之外的节奏与情节,体现矛盾和谐、对立统一布袋除尘器的审美理想,人物形象顽强刚毅,无私奉献;性格特征勇于承担、善良宽容;创造美好...
关键词:生态批评 文化关怀 传播 
论人伦大爱教育被引量: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11-14,137,共4页王文平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SKN04)
从事人伦大爱教育研究,建构人伦大爱教育体系,敦促形成行为规范,对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人伦大爱教育就是在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
关键词:人伦大爱 教育研究 和谐社会 
《入殓师》的后现代元素
《电影文学》2012年第11期92-93,共2页王文平 
日本故事片《入殓师》从死亡题材切入,表现生和死,爱和恨,年轻和衰老,高雅和卑微,父母和子女,仁慈宽厚责任义务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肯定和否定,贬斥和褒扬,历史和现在的完美交织和合圆融的大智慧哲学观念;表达父子传承,代系...
关键词:《入殓师》 后现代 元素 
从“哥现象”看新闻文体变化被引量:1
《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10期89-91,共3页王文平 
新闻文体在课堂教育中,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的特征比较明显。“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
关键词:新闻文体 新闻事件 新闻特写 课堂教育 新闻评论 深度报道 社会意义 新闻体裁 
选材·嫁接·整合——论《罗生门》的剪裁技巧
《戏剧文学》2010年第8期55-57,共3页王文平 
《罗生门》自问世以来,荣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威尼斯影展首奖,因其对扑朔迷离、复杂多变人性的深刻映现成为经典。黑泽明不凡的资质及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为公众认可。
关键词:《罗生门》 技巧 剪裁 整合 嫁接 选材 艺术魅力 奥斯卡 
状如清水听箫声——谭明诗论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35-37,共3页王文平 
走近《乌江的太阳和雨》,走进涪陵;感受《光芒与蝶》的旋舞,解读谭明;走进一颗清澈如洗的心灵,聆听一腔透入肺腑的箫声。谭明——这位土生土长的乌江作家,总是弹奏起生活中的画意诗情,这位自觉于诗性存在的诗人,总是放歌于生活的清澈与...
关键词:诗论  乌江 性存在 涪陵 生活 
悲情而浪漫的美学体现——美国影片《美国丽人》论被引量:2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5-20,共6页王文平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表面描绘一幅幅青春骚动、中年危机、婚姻纠纷、婚外恋、同性恋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际纠葛、爱情辛酸、性和色情的生活画面,实质则表现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警世醒世的价值评判;塑造现代社会寻求突破、...
关键词:美国丽人 警世 后现代 
讯息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84-86,共3页王文平 
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
讯息传媒迅猛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探索网络时代讯息特征,研究开放时代教育的特征,确立新的教育观、人文观,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尤其是研究网络时代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的特点、规律,彰显文学的人学功能...
关键词:讯息传媒 网络时代 外国文学教学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后现代性
《戏剧文学》2009年第4期57-62,共6页王文平 
意大利戏剧家皮蓝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以惊世骇俗的戏剧情节,魔术般的舞台性,深邃的思想表达,以及具有分裂人格的人物塑造,丰富了后现代戏剧艺术表现,为后现代戏剧的理论和艺术实践提供了范式和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性 舞台性 分裂人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