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作品数:65被引量:683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元朝民族志人类学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何以中国——草原与中原的交融共生
《语言与文化论坛》2024年第2期38-48,共11页张帆 康鹏 李鸣飞 曹流 
2023年11月10日,张帆、康鹏、李鸣飞、曹流4位学者围绕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推出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三辑中的两部力作——《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就古代草原游牧帝国与中原政...
关键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边疆 游牧帝国 民族交融 
如何讲好文化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年第19期4-6,共3页张帆 成学江 
为推进统编历史教科书运用研究、促进各地区教学实践经验交流、催生更多中学历史教研成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携手12位编委,15位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位特约研究员倾力推出“刊网微研”系列活动,本刊编委精心组织了区域团队力量...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 教研成果 特约研究员 专家指导委员会 文化史 编委 精心组织 
他者被引量: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8-13,62,共7页张帆 
他者既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也构成人类学的认识论基础。古典人类学以“野蛮他者”为对象,通过对他者的想象来勾画人类文明的总体历史;现代人类学以“差异性他者”为对象,扬弃了对总体文明进程的关注,致力于以他者文化反观自我。中国人...
关键词:他者 人类学 民族志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传统被引量: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88-96,共9页张帆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在四川西北部的嘉绒区域展开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是这一时期西南民族研究的局部,也是中国缔造现代国家过程的产物。这些研究以人类学边疆民族研究为框架,以人类学理论和概念为基础,以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 民族研究 燕京学派 嘉绒藏族 
“近世”与“大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位被引量: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19期4-14,共11页张帆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近世”与“大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位》,这个题目我是第一次讲。为何讲这个题目呢?要从我参编的普通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说起。《纲要》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四个单元...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中外历史 《纲要》 普通高中 先秦两汉 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近世 
知识从哪里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源流与知识论基础被引量:1
《公共管理评论》2022年第3期166-173,共8页张帆 
本文从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出发,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田野工作的讨论。第一,以人类学学科史为轴线,澄清田野工作的学科史源流和知识论基础,强调田野工作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和知识论上以他者为上的出发点。第二,以法律人类学和灾难人类学为...
关键词:人类学 田野工作 他者 治理 
从“中间性”到“世界主义”:一种超越民族研究的“中心-边缘”叙事的尝试被引量:4
《民族学刊》2022年第5期85-99,140,共16页张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族研究领域有诸多突破“中心-边缘”二元叙事的尝试:借助“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强调“混杂性”和“流动性”来消解“中心”和“边缘”,或者拓展费孝通“走廊”范式对“互动”和“迁移”的强调,将对立转化为“中心...
关键词:藏彝走廊 华夏边缘 中间圈 世界主义 
姚燧《牧庵集》的文中自注现象及其标点问题
《贵州文史丛刊》2021年第4期1-6,共6页张帆 
元代文学家姚燧为文具有明显的拟古风格。一个明显表现就是他发现了《史记》《汉书》等典籍的“文中自注”文例,并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进行模仿。本文以姚燧《牧庵集》中的八例“文中自注”现象为例,进行剖析与辨析,以期为古籍整理和...
关键词:姚燧 《牧庵集》 自注现象 标点 
地方社会的世界性:藏戏、遗产和博物馆被引量:4
《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65-77,共13页张帆 
遗产研究常将地方社会想象为民间、基层、普通、日常的,因而易于将对遗产的分析悬置在国家与地方、全球化与地方化、现代与传统等概念构造出的紧张关系中。理塘藏戏的遗产化过程表明,遗产化并不简单是现代性在传统地区的扩张,也不仅仅...
关键词:地方社会 世界性 遗产化 民族志 藏戏 
缅怀杨讷先生:阅读论著的体会
《中国史研究动态》2020年第3期43-47,共5页张帆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元史研究,会注意到“30后”学者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核心作用。所谓“30后”学者,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批学者。他们普遍在20世纪50年代(或稍前稍后)接受高等教育,“文革”前在专业领域初露头角,...
关键词:高等教育 博士毕业 杨讷 史学者 学术生涯 核心作用 答辩 黄金时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