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民

作品数:8被引量:2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西方诗学中西比较诗学中国诗学审美效应变态心理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江汉论坛》《学术交流》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繁漪形象的深度阐解被引量:20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3期40-44,共5页杨立民 
《雷雨》中的繁漪是具有鲜明特色和复杂蕴涵的叛逆女性形象 ,其鲜明特色在于独特性的雷雨性格 ,其复杂蕴涵则在于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和个体生命力中的创造性力量与破坏性力量的相兼相制 。
关键词:性格悲剧 《雷雨》 繁漪形象 曹禺 人性深度 变态心理 
“审美感性直观”新文艺理论体系中心话语的最佳选择
《江汉论坛》1997年第12期41-43,共3页杨立民 
关键词:中心话语 感性直观 文学活动 存在方式 理论体系 审美经验 文艺理论 文学性 新文艺 中国古代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被引量:1
《学术交流》1996年第4期104-108,共5页杨立民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
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 中国诗学 西方诗学 比较文学 类型与方法 文学性 中西诗学 比较研究 双向式 目标模式 
《原道》之“道”蠡测──《文心雕龙》札记之一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76-79,共4页杨立民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
关键词: 自然之道      
中西比较诗学艺术典型观摭谈
《人文杂志》1994年第3期119-125,共7页杨立民 
中西比较诗学艺术典型观摭谈杨立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无论华夏诗学还是西方诗学都曾建构了各自的艺术典型观。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但又因各自不同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而有很大不同。如何在两者的根本迥异处着眼,探析其所以然的...
关键词:艺术典型 西方诗学 中国诗学 中西比较诗学 普遍性 人物性格 审美效应 亚里士多德 《红楼梦》 个性特征 
形与质的双重规定——漫议文学创作的客体对象问题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76-81,共6页杨立民 
本文主张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审美关系来界定文学创作的客体对象。具体就表现为“形”与“质”的双重规定。着重从“形”——审美感性直观方式分析了创作客体对象具体的存在方式。从“形”与“质”的不可分割性分析了文学创作客体对的人...
关键词:创作客体对象   审美关系 存在方式 人学蕴涵 
从哲学基础看黑格尔美学定义的真实涵义
《人文杂志》1991年第5期114-119,共6页杨立民 
1“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出处)黑格尔这一美学定义已为人所熟知,其真实涵义何在? 对此,近些年来的黑格尔美学研究已经作出了许多阐释。其中绝大多数都停留在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中提...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哲学 感性显现 涵义 感性与理性 美的理念 哲学基础 审美主体 美学定义 感性观照 
“境界”:美的形式与审美效应
《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119-121,共3页杨立民 
审美特性是文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中国文学理论中明确表示文学审美特性的最高、最核心范畴就是“境界”这一概念。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文学(主要是抒情言志的诗词)创作的内在规律——情感的审美形式化;另...
关键词:“境界” 情感的审美形式化 审美效应 美的形式 “境” “兴” 创作主体 起情 情感审美 审美意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