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兴海

作品数:8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似与不似师范技能贾宝玉形象审美形象高师学生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高教论坛》《广西社会科学》《作家》更多>>
所获基金: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似而不似:贾宝玉形象的另一种解读
《作家》2008年第14期117-118,共2页谭兴海 
以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重新审视贾宝玉形象,或许我们可以解释贾宝玉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形象在人生态度、思维方式、情爱观念等多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均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似而不似"的独特个性...
关键词:审美形象 似与不似 独创意识 
此情无关风和月——宝玉对黛玉之情爱分析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77-80,共4页任卫芳 谭兴海 
就爱情的本质而言,宝玉之爱黛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爱情:一方面由于宝玉"爱博而心劳"的本性,使他对黛玉的感情与对其他女孩的爱相比,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另一方面,宝玉对黛玉的有爱无性、完全超出生理层面之上的精神依赖,...
关键词:宝黛之爱 情不情 性意识 似与不似 
在“以情动人”之后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70-73,共4页谭兴海 
本文从否定主义理论出发,分析论证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以情动人”不仅指情绪上的感染,更在于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这种启迪主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情感的个体化理解来体现、艺术情感不但来源于现实情感,而且是对现实情感的一种穿越,是艺术...
关键词:以情动人 穿越 本体性否定 个体化理解 
贾宝玉形象的文化张力被引量: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79-83,共5页谭兴海 
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在于,其形象内涵既不属于西方文化,又非中国传统文化所能涵盖。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不是中国的儒、道所能解释:无论在思想意识、价值追求还是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与当时的世俗文化构成极强的张力冲击。这种冲击主...
关键词:仕途文化 情色文化 碰撞 艺术张力 
高师中文专业写作能力训练新探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34-37,共4页谭兴海 
本文在高师中文专业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突出几个“亮点”:通过切实有效的检查落实,细致的评价奖励,相应的技巧方法,激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强调多写小作文和片断作文,以小作文带动大作文;强调集体创作,以群体效应影响每一个学生;强调...
关键词:写作素质 群体效应 师范技能 
高师学生师范基本技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被引量:2
《高教论坛》2004年第5期19-23,共5页蒙中岳 谭兴海 
广西高等教育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代号:A82)
建立高师学生师范基本技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通过将师范职业技能分解、细化为各个具体的考核指标,构建针对学生个体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极性评价为辅的测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控、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努力...
关键词:师范技能 指标体系 形成性评价 终极性评价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论《陌上桑》的继承与创新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0-53,共4页任卫芳 谭兴海 
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来观照《陌上桑》,很容易发现创作者对故事母题的改造颇有艺术功力情节改造显出诗歌主题的丰富内涵;人物身份的模糊化处理使其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形象而成为一个审美形象,这是自觉的独创意识与不自觉的...
关键词:似与不似 侧面描写 独创意识 审美形象 
组合式比喻的结构类型及修辞作用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33-135,共3页谭兴海 
组合式比喻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比喻方式,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类型。本文通过其喻体组合的各种方式进行简单分析,把握组合式比喻在文章中的修辞作用,并通过与单一性比喻的对比分析,明确组合式比喻的适应范围及其内在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喻体组合 派生 分意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