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杰

作品数:14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使成式兼语式连动式动结式相关句式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辞书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劝”之“劝说”义的产生过程及动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金怡然 孙书杰 
通过定量统计、定性分析,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11部文献中“劝”的用例,讨论了“劝”之“劝说”义的产生时代、产生过程以及产生原因,并通过与若干同义词用法的比较,得出结论:“劝”之“劝说”义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使用尚未普遍...
关键词: 鼓励 劝说 引申 
《现代汉语词典》“×然”类词的释义模式
《辞书研究》2024年第2期39-48,共10页孙书杰 孙文婷 
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然”类词的穷尽筛查为基础,结合自试用本以来对“×然”类词的释义修订情况,归纳出“×然”类词的4种释义模式。通过具体词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之间的释义比较中,评价释义模式的适用规律、合...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然 释义 模式 
使成式的形成及其与相关句式的互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94-99,共6页孙书杰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5YY049)
语言是一个自组织性极强的系统,系统中的任一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引发其他相关因素的调整变化。汉语使成式的形成及其发展就与使动式、连动式和新兼语式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语言系统的自组织性为理论基础,观察《左传》《史记》《...
关键词:使成式 使动式 连动式 新兼语式 自组织 
从相关句式的消长看使成式的产生被引量:2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45-150,共6页孙书杰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使成式研究"(HB15YY049)
通过对相关句式此消彼长的动态的考察,窥探使成式的产生时代及其对使成式产生的影响。结论是:两汉时期使动式衰退的同时,受词汇复音化的影响,连动式大量增加,其中一部分被重新分析为使成式。"打汝口破"之类的新兼语式用例较少、发展缓慢...
关键词:使成式 使动式 连动式 新兼语式 消长 
先秦两汉新兼语式的发展及其影响被引量:1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56-61,共6页孙书杰 
保定市哲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先秦两汉使成式研究>(20140609)
以《左传》《史记》《论衡》为主要语料,考察了两类新兼语式:一类是非典型新兼语式"V1+N1+为+N2"或"V为N";一类是典型新兼语式"V+N+V2"。结论是先秦时期两类新兼语式都处于起始阶段,"V为N"兼语式从汉代开始发展迅速,与连动式"V为N"合流...
关键词:新兼语式 连动式 使成式 重新分析 
《三礼注》中的动结式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29-131,共3页孙书杰 
通过对郑玄注释语料的考察,以形式和意义为判定依据,断定《三礼注》中确实存在动结式,这说明东汉时代动结式确已产生。早期动结式主要是由"V1(a类)+V2(b类)"和"V1(a类)+V2(c类)"两类连动结构经过重新分析而成。
关键词:动结式 三礼注 语义整合 重新分析 
动结式研究述评被引量:1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6-88,共3页孙书杰 
从术语的界定、产生时代以及判定标准等方面综述了70年来学界对动结式的研究现状,并对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动结式 使成式 动补结构 判定标准 
《论语》中连词“而”的用法考察被引量:2
《殷都学刊》2011年第4期102-106,共5页孙书杰 
《论语》中的"而"绝大多数是连词。作为连词"而",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连接两项述语成分。"而"字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具有多种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不是"而"来承担的。
关键词:《论语》 连词  语义关系 语法功能 
《马氏文通》中的接读代字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年第5期200-201,共2页孙书杰 
接读代字是《马氏文通》模仿西语的关系代词而为汉语设立的一个词类,其中共有三个成员:其、所、者,其中"其"字最具代字典型,存在问题也最多。在具体分析了《马氏文通》中接读代字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不应忽视其中合理的理论价值,重读《...
关键词:马氏文通 接读代字 存在问题 理论价值 
从谐声字的成因看复声母说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13期60-61,共2页孙书杰 
从异读、方音、音近假借和类推造字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特殊谐声的成因,证明特殊谐声并非由复声母的分化所致,利用特殊谐声证明上古汉语具有复声母的观点不可信。
关键词:谐声系列 谐声层次 异读 假借 类推造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