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珠

作品数:11被引量:210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多源数据城市设计空间句法休憩地下空间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建筑与文化》《上海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住宅科技》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活力导向的地下空间规划导控策略浅析--以上海为例
《建筑与文化》2023年第9期146-149,共4页齐振峰 黄成成 罗凯 张灵珠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DZ2251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2008297);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C类)(项目编号:21PJC114)。
立足大数据与新兴分析技术,文章利用CiteSpace分析相关文献,得出影响轨交站点地下空间活力的4个关键维度,构建活力导向地下空间的定量化测度框架。进一步利用多源城市数据,选取上海18处高活力地下空间为样本,提炼因地制宜的高活力地下...
关键词:活力导向 地下空间 轨道交通 多源数据 规划导控 
多源数据支持下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更新策略研判——以上海为例被引量:1
《城市建筑》2023年第6期19-23,79,共6页蒋应红 姚立成 候鹏 张灵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08297);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课题(20DZ2251900);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C类)(21PJC114)。
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下,采用城市多源数据进行研究对现代城市建设增质提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高架桥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常用手段之一,在现代城市中大量建设与运用,但当前研究存在针对以往高架桥下空间研究周边功能考虑不足、精...
关键词:多源数据 高架桥下空间 更新策略 上海 
间隙之间:基于三维可达性的“纳凉网络”设计研究被引量:1
《风景园林》2022年第6期109-114,共6页张灵珠  崔敏榆 曾文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编号52008297);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动行人友善发展的智慧政策研究(编号SPPR S2017.A7.004.17S);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编号21PJC114)。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
关键词:风景园林 小型公共空间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 三维可达性 连续性公共空间网络 “纳凉网络” 立体化城市 香港 
站城协同导向下铁路客站地区的功能分布与活力关联——以中国4个特等站为例被引量:2
《上海城市规划》2021年第6期106-112,共7页杨森琪 张灵珠 庄宇 
在站城协同发展导向下,为精细化探究铁路客站地区各类城市功能的布局及其与城市活力的关联,并对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站区的异同,以我国4个特等铁路客站地区为例,借助POI数据、人流量数据等展开定量研究。发现新老站区功能分布的共性,...
关键词:站城协同开发 街道功能 街道活力 多源数据 街道功能类型 
三维空间网络分析对步行可达性的定量评价——以上海浦东足球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被引量:3
《住宅科技》2021年第4期16-21,43,共7页韩斯桁 陈泳 张灵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机动化时代街区宜步行的关键形态指标及优化方法研究”(编号:51278339);“街区空间形态对老年人步行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导控研究:以上海为例”(编号:51678414)。
步行可达性作为城市设计方案对空间活力促进作用的评价指标,传统上是依据经验来预测行人活动的分布,往往缺少客观严谨的定量评价。文章以上海浦东足球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三个方案的步行系统为例,应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软件对各...
关键词:三维空间网络分析 步行可达性 定量评价 方案对比 城市设计 
高密度城市休憩用地(开放空间)可达性的人本视角评价——以香港为例被引量:8
《风景园林》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张灵珠 崔敏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2008297);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编号202001020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编号S2017.A7.004.17S)。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 休憩用地(开放空间) 人本视角 步行可达性 公平性 社区生活圈 
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支持下的人本城市设计:以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为例被引量:34
《风景园林》2021年第1期39-45,共7页叶宇 黄鎔 张灵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2078343,52008297,51708410);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ZR1462200);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编号2020010102,202001020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
关键词:多源城市数据 深度学习 城市绿道 城市设计 上海 
立体化超高密度亚热带城市的老年群体休憩用地使用偏好研究被引量:9
《国际城市规划》2020年第1期36-46,共11页张灵珠 晴安蓝 崔敏榆 曾文馨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健康高密度实验室课题(000250435)。
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从年轻人到长者逐渐增加。就老年群体而言,小型公共空间的规模、数量、可达性、品质和设施等均会对其使用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香港湾仔和沙田两个地区50处小型休憩空间的分布可达性与流量潜力、...
关键词:老年群体 公共空间 小型休憩用地 超密度 香港 
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被引量:96
《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1期26-33,共8页叶宇 庄宇 张灵珠 阿克丽丝·凡·内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318)
城市空间活力营造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虽已被广泛讨论,但当前的研究过于繁复,难以高效指导城市设计实践。本文以城市形态学为基础,归纳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的诸多经典城市设计理论,对促进城市活力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总结归纳,提出...
关键词:城市形态 城市空间活力 城市设计 空间句法 
上海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17
《城市建筑》2015年第13期30-33,共4页庄宇 张灵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178318);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基于空间可达性的轨交站域步行系统与空间使用的协同--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以地铁站为依托,开发地下及其上部空间成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站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地铁站与周边地下空间结合开发的五种类型,在分析上海地铁站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基...
关键词:地铁车站 地下空间 整合式开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