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作品数:17被引量:3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红卫兵知青样板戏历史性思想主题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社会科学论坛》《剧本》《上海文学》《中国青年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编剧学理论的新范式——谭霈生先生的“形式—结构”戏剧理论初探被引量:4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120-127,共8页杨健 
谭霈生先生的"形式—结构"戏剧理论,揭示了编剧创作的核心环节:情境建构。将传统编剧学以客体对象—情节为本体的形式,转变为以主体思维为对象的—情境形式,这是编剧学向思维科学迈出的重大一步。
关键词:“情境本体论” “情境逻辑模式” 思维科学 新范式 
存亡继绝的政治抱负——《窦娥冤》思想主题再辨被引量:1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56-67,共12页杨健 
关汉卿通过窦娥的贞烈孝行,展示了儒家礼教的人格美;通过这位受过封建文明洗礼的民间弱女子冤死之前的"三桩誓愿"及其应验的"天人感应",向野蛮、暴虐的元蒙统治者示警。关汉卿还通过平冤狱的光明结局,向统治者预演了解脱社会危机的政治...
关键词:儒家礼教 文明冲突 “用夏变夷” 伦理政治 
封建礼教的民间礼赞--《窦娥冤》思想主题辨析被引量:4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5-15,共11页杨健 
关汉卿的《窦娥冤》被公认为是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神权的代表性作品,但是文本中存在诸多疑点,如桃杌的"有罪推定"、窦娥"三桩誓愿"的内在冲突、窦天章的礼教宣喻等情节,长期得不到完满解释。本文对该剧的主题思想作出全新解释,认为该剧...
关键词:经济生活 司法制度 种族奴役 
像人一样地生活——读《无声的群落:大巴山1964—1965老知青回忆录》
《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53-63,共11页杨健 
关键词:知青运动 大巴山区 回忆录 上山下乡运动 群落 生活 知识青年 国家计划 亲身经历 退休年龄 
从“革命现代京剧”看传统戏剧的转型被引量:3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38-55,共18页杨健 
从现代剧运动到样板戏运动 ,再到第二批样板戏 ,其间经过了由经验到模式 ,由模式到原则 ,由原则到程式的发展历程。至此 ,“京剧革命”初步完成了对传统戏曲改造的历史工程。
关键词:现代戏 京剧 样板戏 程式 舞台 戏剧转型 发展历程 
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莎士比亚《李尔王》解读被引量:12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57-70,共14页杨健 
《李尔王》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的思想面貌。莎士比亚对古代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 ,对正在转型时期的人类前途 ,产生了重重的忧虑。李尔是一个抽象理念与具体形象的复合体 ,他不仅是一种理念的传达者 ,也被赋予了具体的生命。《李...
关键词:《李尔王》 童话 荒诞 莎士比亚 人物 拯救 命运悲剧 抽象 写实主义 戏剧结构 
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
《上海文学》2001年第7期61-64,共4页杨健 
文革时期的文化专制,推动了民间发展。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学是经过各地群众口口相传,不断加工,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们集中体现了文革时代广大民众普遍的心声。大量的口头文学和由此形成的手抄本,都是集体无意识的写照。民间文学惊世骇俗的怪...
关键词:民间文学 文革时期 口头文学 故事 手抄本 集体无意识 意识形态 流传 失语症 国民党 
封建王朝的挽歌,民族衰亡的史诗——纪念《桃花扇》发表300周年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97-111,共15页杨健 
关键词:《桃花扇》 戏剧 儒学思想 古代戏曲 
第二批样板戏的产生及艺术成就被引量:4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85-93,共9页杨健 
第二批样板戏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样板戏 现代京剧 创作 戏曲 革命 改编 
历史勾勒:内蒙与东北的知青文艺
《中国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33-35,共3页杨健 
历史勾勒:内蒙与东北的知青文艺■杨健从“上山下乡”分布的区域来看,知青大致可以分为边疆、内地两个部分。以这两部分的知青群体为创作主体的知青文艺,可分为三大类:以环边疆的建设兵团(新疆、内蒙、黑龙江、海南岛、云南)为第...
关键词:组织化 知青文学 文艺活动 文艺宣传队 旧体诗 生产建设兵团 “文革”后期 “文革”文学 知青作家 现代主义诗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