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

作品数:48被引量:11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更多>>
发文主题:音阶织体音色勋伯格节奏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音程交替 持续音 级进——德彪西三部器乐曲的深层结构支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97-118,共22页郭新 
德彪西的作品中常使用多种音阶类型、简短而多样的音乐材料、三全音独立、和弦平行进行及弱化终止式等不同于德奥体系创作思维和调性音乐写作的技法,造成在分析他作品时对结构组织方式理解上的困惑。文章借鉴以三全音与纯五度音程交替...
关键词:音阶类型 和弦平行进行 音程交替 持续音与声部级进线条贯穿 深层结构支撑 
从临摹到借鉴——萧友梅和黄自海外求学阶段器乐习作中的多声思维认知
《中国音乐学》2024年第4期118-129,共12页郭新 马颖辉 
中央音乐学院“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衍变”(21JC02)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衍变》课程的教学内容,本文选择萧友梅钢琴《夜曲》(Op.19,1916)、弦乐四重奏《小夜曲》(Op.20,1916)和黄自管弦乐序曲《怀旧曲》(1929)这三部习作性器乐曲为研究对象,在概述二人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历程、学习...
关键词:萧友梅 黄自 器乐习作 多声思维 临摹 借鉴 
单声音乐向多声立体化扩展的进程——四版《江河水》器乐改编曲专业作曲思维与技法衍变
《中国音乐学》2023年第3期105-122,129,共19页郭新 
中央音乐学院“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衍变”(21JC02)阶段性成果。
本文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对由民间曲牌整理、加工、改编的器乐曲《江河水》四个版本中专业作曲思维和技术的运用进行梳理。通过对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改编方式的比较观察演奏者和作曲家在改编思维及演奏与写作技法上所体现出的不同侧...
关键词:《江河水》 移植 改编 立体化 专业作曲思维 
点描、音群、瞬间作曲法与序列思维的整合方式——施托克豪森《钢琴曲IX》中素材构建观念和数列组织探微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44-160,M0004,共18页王若枫 郭新 
欧洲先锋派音乐领军人物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IX》,体现出了20世纪50至60年代初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及对多样技术手法的整合。这部作品在表层音响素材的构建与运作方面汇集了作曲家这一时期的多种音乐创作思维和技法;在中层结构上呈现出形...
关键词:施托克豪森 《钢琴曲IX》 点描技术 音群作曲 瞬间作曲 斐波那契数列 
勇敢而坚定地走出自己的路——记李吉提教授从教五十年学术研讨会
《人民音乐》2023年第3期54-58,共5页郭新 
2022年12月10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学院作曲系、音乐研究所、学报编辑部承办,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协办的李吉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因疫情原因,原定中央音乐学院2020分析论坛为李吉提80华诞...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作曲系 学术成就 学报编辑部 学术研讨会 五十年 
从作品曲式的框架分析到音乐元素运动逻辑的解读——对罗伯特·舒曼《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的教学笔记被引量:1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75-88,167,共15页郭新 魏明 
文章针对“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的教学问题,在澄清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的概念后,选择罗伯特·舒曼《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作为教学范例。该作品虽曲式分析并不困难,但从音乐分析的视角来看,却在音乐材料与和声进行之间存在诸多相...
关键词:曲式分析 音乐分析 核心因素 结构 发展或运动逻辑 
非民族主义者和其他民族主义者被引量:1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69-81,165,共14页 王瑛珏(译) 郭新(校)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从民族性话题来讨论俄罗斯音乐。文中对这个问题的双重标准和矛盾性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文章集中讨论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影响深远的著作和罗莎·纽马奇(Rosa Newmarch)最早将这部著作传到西方的...
关键词:民族主义 异国情调 俄罗斯音乐 斯塔索夫 纽马奇 
建国初期管弦乐写作的不同思维倾向——马思聪《山林之歌》第一乐章与辛沪光《嘎达梅林》音乐构建方式比较被引量: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16-34,73,共20页郭新 李峥 
中央音乐学院“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衍变》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1JC02。
文章将马思聪《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和辛沪光《嘎达梅林》这两部作品,作为中国建国初期专业作曲技术衍变的研究课题。在追溯两位作曲家创作思维形成的过程和了解作品概况后,文章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民歌旋律的器乐化处理...
关键词:《山林之歌》 《嘎达梅林》 民歌器乐化处理 多声思维融入 乐队写作风格 
多彩的可塑性和均衡的透明度——勋伯格对巴赫与勃拉姆斯作品的配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111-144,共34页 郭建光(译) 周远(译) 郭新(译) 
在20世纪中,像埃贡·韦莱斯《新乐器法》的这类配器专著,都在极力推崇对各种各样单一音色的持续开掘使用,而勋伯格却更热衷于均衡的乐器音响这类相当保守的配器方式。他在对巴赫《"圣安妮"赋格》和勃拉姆斯《g小调钢琴四重奏》的配器中...
关键词:配器 美学 勋伯格 韦莱斯 结构功能 可塑性 透明度 色彩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3期125-144,共20页郭新 
中央音乐学院“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衍变”(21JC02)阶段性成果。
施光南在“文革”后期应邀参与了现代京剧《红云岗》的唱腔改创工作。他在该剧旦腔唱段《为亲人细熬鸡汤》的改创中,最具颠覆性的做法,是将传统唱腔以二分拍为基础、一板三眼的板式改为三分拍、一板二眼的板式。在这个非传统板式基础上...
关键词:京剧套腔 板式 行腔 摆字 主要乐思贯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