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庆

作品数:16被引量:7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三明学院体育系更多>>
发文主题:表象训练篮球投篮命中率提高投篮命中率射击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三明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表象练习对力量素质训练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1287-1289,共3页徐和庆 朱天明 
通过三项实验证明,表象练习可促进力量素质的训练效果;在暂时终止实际训练的消退时期,表象练习对防止已获得的力量素质消退的作用尤为突出。大量引证了国内、外心理和生理的基础研究资料,对表象练习的效果作了充分的理论分析。该研究的...
关键词:表象练习 力量素质 消退 
表象训练对提高投篮命中率和防止消退的影响被引量:19
《体育学刊》2006年第2期114-116,共3页徐和庆 赵趋 颜成春 
以体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表象训练对其投篮命中率提高和防止消退的影响。实验证明,表象训练可提高投篮命中率;并在暂时终止训练的消退时期,对防止已获得的技术水平消退的作用尤为突出。
关键词:表象训练 篮球 投篮命中率 
运动时间知觉的表象训练效果研究被引量: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7-110,共4页徐和庆 林峻 
用表象训练的方法,研究其对运动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的影响。通过三项运动时间控制的实验证明,表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很明显;然而在暂时终止实际训练的消退时期的情况则明显地不同...
关键词:表象训练 时间知觉 消退 
肌肉固定工作方式对动作速度训练效果的影响
《体育科学》2002年第1期113-115,共3页徐和庆 林正锋 王永斌 
现代基础理论研究早已揭示,人体肌肉做近固定工作和远固定工作时明显地存在着生物力学特征上的差异。但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效果却未见报道。为此,作者选择了上肢前伸的动作速度为实验内容,以肌肉不同固定...
关键词:运动医学 动作速度 中位速度 末速度 近固定 远固定 
“医保”对职工健身运动的影响——华东5城市职工健身运动状况的调查报告被引量:7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9-22,共4页徐和庆 
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对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前后的职工健身运动的参与目的、运动行为量和科学健身、防病治病知识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健身运动效果提出了一些可资决策层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 健身运动 防病治病 
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福建体育科技》2001年第4期40-43,共4页徐和庆 吴鹤群 
本文以教育理论为依据 ,对当前关于“素质教育”分类讨论中的“身心健康”的聚类与体育的关系 ,以及理论界不少学者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扩展为体育内涵的提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 ,认为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应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肌肉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动作速度训练的影响被引量:5
《体育学刊》2001年第4期58-61,共4页徐和庆 林正峰 王永斌 
为了探讨人体肌肉作固定工作和远固定工作时明显存在着生物力学特征上的差异对提高动作速度训练效果的影响 ,选择了上肢前伸的动作速度为实验内容 ,以肌肉不同固定方式的练习为条件 ,研究了动作速度训练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 ,肌肉远近...
关键词:动作速度 生物力学 固定工作方式 
速度、力量素质的表象训练的变量控制研究被引量:1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3-87,共5页徐和庆 郭志峰 罗剑 
用实验法,对表象训练负荷量的构成因素,包括每周表象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表象练习的强度和表象内容形式的变化与表象训练的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关系有一定的规律。这些结果为科学地进行表象训练提供了部分...
关键词:表象训练 变量控制 力量 速度 
用表象训练防止运动能力消退的研究被引量:1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90,共3页徐和庆 郭志峰 
研究了用表象训练防止运动能力的消退。实验包括了肌肉工作的速度、力量和稳定性的消退。该研究工作 ,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 ,并以射击运动作实证。两者高度的一致性 ,说明表象训练可使因主、客观原因被迫中断训练的运动员有效地保持已获...
关键词:表象训练 运动能力 消退 
中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差异性研究
《三明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31-135,共5页徐和庆 
本文主要使用资料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些主要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起始时间严重地滞后 ;培养对象只集中在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级人才。这必将失去了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和降低整体的...
关键词:创造能力 培养 差异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