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镇宇

作品数:27被引量:121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地震断层形变GPS速度场地震预测GPS观测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测绘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研究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震后效应对华南块体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2024年第9期3424-3435,共12页刘泰 邹镇宇 吴伟伟 佘雅文 付广裕 孟国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4086,42274008);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EAIEF20240208,CEAIEF2024030103,CEAIEF2024030104)联合资助。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
关键词: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黏弹性体 华南块体 GNSS观测资料 
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边界为例被引量:1
《地质科学》2024年第1期259-270,共12页黄迦南 崔月菊 邹镇宇 张莹 刘兆飞 李婷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编号:2018YFE0109700);高压地震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19HPPES08)资助。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
关键词:TROPOMI 青藏高原东北缘 川滇地区 断裂带排气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被引量:14
《地球物理学报》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邵志刚 武艳强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0501)资助.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关键词: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过程关联的地壳形变及孕震晚期逼近发震过程识别问题被引量:2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年第6期807-819,共13页江在森 邵志刚 刘晓霞 邹镇宇 武艳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4092,4197401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0IEF0506,CEAIEF20220101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109700)。
基于地壳形变观测研究,概略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与强震孕育过程关联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特征,以及震前各类形变异常信息提取方面的进展和认识。目前能给出明确时间尺度(10年和更短)强震预测的地...
关键词:地壳形变 中国大陆强震 孕震晚期 逼近发震过程 
GNSS在中国大陆的地震预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4
《中国地震》2020年第4期693-707,共15页江在森 武艳强 邹镇宇 方颖 魏文薪 刘晓霞 赵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36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4011)共同资助。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
关键词:强震变形过程 GNSS应变率场 断层闭锁程度 强震孕育晚期 强震物理预测 
对PCM编码式GPS站点布设模式的评价和改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0年第4期376-380,共5页邹镇宇 江在森 崔月菊 刘月 刘晓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4092,41974011,4140309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3602)。
本文主要对PCM编码式的布设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介绍PCM编码式和闭锁深度倍数式2种站点布设模式,然后在最小有效距离(MED)为6.31倍断层闭锁深度的情况下,通过精度评价方法对比2种布设模式的结果,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进一步研究MED的合理...
关键词:最小有效距离 站点布设 闭锁深度 PCM编码式 
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动态演化特征研究
《地震》2019年第4期118-126,共9页邹镇宇 江在森 王启欣 刘泰 崔月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4092,41974011);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专项(2019CSES0110)
在经典走滑断层位移公式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研究断层运动中地表位移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得到走滑断层地表位移时空动态演化公式。当观测点处于断层近、中场或者孕震阶段处于孕震中、晚期时,地表位移近似正比于时间对数函数。得到以...
关键词:GPS时间序列 线性近似 动态演化 走滑断层 
对PCM编码式GPS站点布设模式的评价和改进
《国际地震动态》2019年第8期139-139,共1页邹镇宇 江在森 
GPS速度场是研究断层形变的重要资料,GPS站点的分布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断层形变参数反演的可靠性。本研究主要对PCM编码式的布设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首先利用精度评价的方法研究了当MED=6.31时,PCM编码式和常规闭锁深度倍数式布设模式...
关键词:GPS速度场 站点布设 精度评价 编码式 PCM 断层形变 参数反演 可靠性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粘滞性松弛效应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被引量:3
《地震》2019年第2期37-45,共9页刘泰 付广裕 邹镇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4071;41331066);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IES010204)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后,不同学者根据不同观测数据(地震波、 GPS),得到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反演过程中使用半无限空间模型时,无法利用远场观测数据进行约束,势必影响远场形变的解释。基于Hoechner等使用的断层几何模型和GPS同震...
关键词: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GPS水平位移速度场 粘滞性松弛效应 华南块体 
利用带倾角断层形变公式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形变特征被引量:3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年第11期1688-1695,共8页邹镇宇 江在森 武艳强 张龙 崔月菊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6IES0203);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508010);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2018010227)~~
在经典的走滑位移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断层倾角信息,使其反映了走滑断层倾角对地表形变的影响。由于断层倾角的存在使得震间位移曲线的中心是以断层面闭锁-滑动分界在地表的投影为中心,并且此处形变变化最大;公式中的倾角项表示...
关键词:震间形变 走滑断层 断层倾角 川滇块体东边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