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华

作品数:16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林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叠氮有机合成化学戏剧化合物烯基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戏剧文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高校科技》更多>>
所获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对话与共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被引量:2
《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110-113,共4页张丹 刘振华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纪录片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BC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下大批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优秀纪录片引发世界关注。本文从对话与共情的视角出发,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大众化传播的对话思维,继而优化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情感、文化和...
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 对话场域 共情共通 大众化传播 
由礼到戏:先秦戏礼中尸与巫祝戏剧功能的嬗变被引量:1
《戏剧文学》2022年第10期78-83,共6页刘振华 韩宇锐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戏剧形态特征与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B200)。
任半塘先生在总结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戏剧形态时曾说,“戏曲之前,唐有戏弄;戏弄之前,汉有戏象;戏象之前,周有戏礼——相次为伦,顺理成章“。戏礼作为先秦时期的戏剧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以前的戏礼当是“礼”重于“戏”,“尸”与...
关键词:戏礼  巫祝 戏剧功能 
雅俗浅深 介在微茫——明朝中后期戏剧文学语言的“本色”论争被引量:1
《戏剧文学》2021年第8期81-86,共6页刘振华 
"本色论"本是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复杂命题,但在明朝中后期,在戏剧理论领域却掀起了一场关于"本色"的论争,其焦点是关于戏剧文学语言风格问题。论争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以周德清为发端,经过徐渭、何良俊、王骥德、...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 戏剧文学 本色 论争 
2019年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述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76-82,共7页王宁 刘振华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扮演’的中国古代早期戏剧形态研究”(2018B156)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戏剧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研究”(JJKH20191082SK)阶段性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动画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IA150309)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代戏剧史学秉承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求知的学术目标,紧跟时代的潮流,通过科学的考证,收获了众多的戏剧史理论与研究成果。2019年,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保持稳步态势,在继承中汲取经验,在批判中获得启示,收获了诸多学术成果。全年出版...
关键词:中国戏剧史 2019年 戏剧 文献述评 
2019年中国古代戏剧史论研究综述
《戏剧文学》2020年第3期64-71,共8页刘振华 顼萌萌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扮演’的中国古代早期戏剧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B156);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戏剧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JJKH20191082SK);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动画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DIA150309)。
2019年度的中国古代戏剧史论研究在稳健发展中不断深入,学者们承继前人夯筑的研究基础,推陈出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年共出版或再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对中国古代戏剧史论各领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地推进,其中跨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剧 目力所及 学术著作 稳健发展 承继前人 跨学科 发表论文 推陈出新 
从狩猎巫术和图腾崇拜看面具起源中的戏剧质素被引量:4
《戏剧文学》2019年第1期119-125,共7页刘振华 赵翼凤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扮演’的中国古代早期戏剧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B156);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戏剧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其起源与原始狩猎巫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祭祀仪式密切相关。面具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表意的象征符号,其用于化装、装扮的"表演"目的十分明确,因此不仅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十分突出,而且所...
关键词:面具 起源 装扮 戏剧质素 
2017年中国古代戏剧史论研究简述
《戏剧文学》2018年第6期144-148,共5页刘振华 赵翼凤 
2017年中国古代戏剧史论研究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包括论文集)七十余部,举办“国际视阈中的戏剧学”等十数场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纵览2017年中国古代戏剧史论研究成果,一个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古代戏剧 史论 中国 研究成果 多元化倾向 发表论文 学术著作 学术会议 
坚持“学”“术”并重 创新学科建设路径——以艺术学理论学科为例被引量:3
《中国高校科技》2018年第5期62-64,共3页刘振华 
2011年4月,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将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艺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其学科体系的核心内涵大体可以归结为"学"(艺术理论)与"术"...
关键词:“学”“术”并重 艺术学理论 学科建设 路径 
《礼记》所载蜡祭仪式的演变及其戏剧性考论被引量:3
《戏剧文学》2017年第10期100-105,共6页刘振华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乐舞中早期戏剧形态研究"(2014B291);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早期祭祀仪式中的角色装扮研究"(2016229);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动画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IA150309)
蜡祭是起源于先秦的中国古代年终祭百神庆丰收的重要祭祀仪式。秦时,出现了在宗庙中祭祀祖先的腊祭。至汉,腊祭逐渐涵盖了蜡祭,二者合一。因蜡祭中有"装扮"痕迹,所以苏轼称蜡祭为"三代之戏礼"。本文通过对蜡祭中戏剧性特征的考察,补正...
关键词:蜡祭 腊祭 扮演 仪式化 戏剧性 
《仪礼》所载“尸祭”仪式的戏剧性考论被引量: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刘振华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乐舞中早期戏剧形态研究>(2014B291);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早期祭祀仪式中的角色装扮研究>(2016229)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极为普遍的宗教现象,是常规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一般会以"尸"为"像",即以活人来扮演祖先并接受祭拜。因此,"扮演"是"尸祭"的核心特点。本文通过对《仪礼》中《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徹》中祭祖仪式的分...
关键词:《仪礼》 尸扮 祭祖 戏剧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