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庆莲

作品数:35被引量:179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主题:《内经》中医药疗法和法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脉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辽宁中医杂志》《河南中医》《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四川中医》更多>>
所获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湿热内涵的理论研究被引量:4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62-63,共2页何艾 叶庆莲 
湿热为临床常见致病因素,湿热证则是常见的中医证型。近年来,湿热的实质研究为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之一,然通过分析某些细胞因子、生化指标,难以完全揭示中医湿热的内涵。从中医理论去探讨湿热的内涵,对临床更具有指导意义。从理论以及古...
关键词:湿热 湿热证 内涵 中医理论 
《神农本草经》下法对后世的影响被引量:2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第11期14-15,共2页穆建军 蒋昱伊 叶庆莲 
从下法的适应症、下法用药组方、下药服用方法(峻烈下药不可久服、缓药可以适当久服、峻烈下药先取小量,逐渐加药)、下法用药注意事项等剖析了《神农本草经》对下法的论述及其对后世下法的影响。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 下法 探讨 
《内经》和法的重要特点——自和被引量:7
《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10期14-16,共3页孙榕 叶庆莲 
《内经》强调"和"是机体本能的内在要求和趋向,认为"自和"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特性,所以其和法以自和为基础而确立,同时自和作为《内经》和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通过阴阳之间互根又互制的密切联系而实现,而五行合...
关键词:《内经》 和法 中医学术发掘 
《内经》和法的含义及其分类初探被引量: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第8期573-575,共3页叶庆莲 
关键词:《内经》 和法 理论探讨 
《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建设实践及体会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21-123,共3页叶庆莲 罗俊 陈中全 陈贵海 蒋琳 刘春晓 黄才学 罗淑娟 赵春艳 汪磊 穆建军 
广西中医学院2006年网络课程建设课题(2006B05)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网络课程 建设 体会 
壮医瘴病探源被引量:6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第4期5-7,共3页叶庆莲 
瘴病自古即为壮乡的地方病,瘴气孳生可由岚雾、蛇虺毒雾所致,亦可因蚊蚋叮咬而生,瘴邪阻滞内脏,导致阴阳失调,或阴阳相移,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则可发生瘴病。瘴病归属疟疾及伤寒热病范畴,治疗原则为“冷瘴以疟治,热瘴以伤寒治,哑瘴以失...
关键词:壮医 瘴病 理论 
阴阳理论与《内经》十二经脉命名初探被引量:6
《河南中医》2007年第3期14-16,共3页叶庆莲 
十二经脉名称命定与中医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经”、“脉”及十二之数均受阴阳应象思维的启发,又由于经脉“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分类命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十二经脉依表里上下前后的对应定位命名,还体现了人体阴阳的整体协...
关键词:十二经脉 阴阳理论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及反思被引量:6
《中医教育》2007年第1期47-49,共3页叶庆莲 张丽萍 臧知明 蒋筱 章增加 孙榕 
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我们自2001年实施调整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应用集体编制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按制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开展教学,至今...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课堂教学 改革 
解郁1号影响抑郁大鼠皮质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效应被引量:16
《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43期58-60,共3页武丽 张丽萍 叶庆莲 臧知明 
目的:观察以调理脾胃法组成的中药复方解郁1号对抑郁大鼠皮质、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04在广西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SD大鼠40只,按随机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米替林组、解郁1号12,6g/...
关键词:抑郁症 解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加减温胆汤的抗抑郁功效被引量:30
《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23期63-64,69,共3页武丽 张丽萍 叶庆莲 何清平 
目的:观察以调理脾胃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加减温胆汤(解郁1号)对抑郁大鼠海马、皮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4在广西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SD大鼠40只,按随机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米替林...
关键词:精神治疗药物 抑郁症/中药疗法 中药药理学 复方合剂 汤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