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阳

作品数:55被引量:351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概念史卢梭民族共和主义政治修辞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政治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观念史与概念史研究的互补性
《学术探索》2024年第12期91-94,共4页张凤阳 
这些年来,尽管我尝试涉足概念史领域,但对中国哲学并无专门研究,实为门外汉,故难以提出特别有趣的想法。刚才聆听了乔见的报告及诸位教授的精彩点评,愈发感到自己所思所想已被涵盖,且各位专家见解高远。不禁思忖,自己还能补充些什么呢?...
关键词:概念史 观念史 互补性 所思所想 专家见解 分享 
文体视角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2期21-22,共2页张凤阳 
按照当今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学研究的一种代表性说法,《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创作先后有三个稿本,其中,前两个稿本出自恩格斯之手,分别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第三...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党宣言》 文献学研究 《宣言》 《原理》 稿本 恩格斯 
历史辩证法的政治修辞呈现——文体视角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研究被引量:2
《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25-41,204,205,共19页张凤阳 
近年来,在文献学层面上展开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研究,将恩格斯先行撰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纳入观察视野,并与马克思后来执笔完成的《宣言》定本进行系统比较,广泛认可了《宣言》创作的“三稿本说”。这种论说...
关键词:政治修辞 共产党宣言 历史辩证法 
从组织视角看精准扶贫——兼论贫困治理“中国模式”的原创性被引量:3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曹湘怡 张凤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研究(1921—2021)”(项目号:20&ZD017)的阶段性成果。
贫困治理的“中国模式”是发展式治贫理念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这一模式创造性地将任务型组织规模化、系统化地应用于贫困治理,通过对精准扶贫的落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作为精准扶贫的组织基础,各级扶贫工...
关键词:“中国模式” 中国共产党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战 任务型组织 
谁之尊严?何以配享?--一项基于古罗马语境的概念考释
《人权》2022年第2期62-74,共13页冯飞 张凤阳 
尊严和人权在当今被公认是两个相互协调的原则,然而从谱系学的角度来看,将尊严设定为人权的基础,仅是现代人的发明。在古典语境中,尊严被表征为一种政治价值,致敬的是公共事业中的卓越者。作为对政治功勋的奖赏与回报,尊严的配享者有权...
关键词:尊严 人权 位阶 差等 义务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公社”概念被引量:3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15-25,157,共12页单程秀 张凤阳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公社"一词有多种用法与含义,相关的中文翻译也存有争议;除了指称语词的多样,文本中的公社形态也不一而足,涉及的公社类型多达数十种,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代实际存在的公社,二是他们从...
关键词:公社 共同体 非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 
一种特殊类型的共同体——中世纪行会功能的政治社会学分析被引量:5
《学海》2022年第1期89-103,共15页张凤阳 
在表现形式上,中世纪的行会是一种职业性和专门化的工商组织,因此,国内学界的主流研究大都聚焦行会的经济职能,并将其纳入经济史的视域来分析和讨论。但问题是,即便在经济领域,中世纪的行会规章也表现出限制自由竞争的保守特征,所以,仅...
关键词:行会 共同体 互助 誓约 城市公社 
个人信仰抑或社会公约?——卢梭有关宗教问题的政治哲学分析及其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82-87,共6页刘一哲 张凤阳 
在《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在不同的视角上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前者强调的是个人信仰的理性宗教,后者关注的是从社会的生发角度对宗教与政治间关系的探讨。仔细考察两种观点,二者并非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存在矛盾对立,而...
关键词:卢梭 自然宗教 公民宗教 
德国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5期96-97,共2页张凤阳 
“鞍型期”隐含的两个研究路向我们可以在德国概念史家的“鞍型期”预设背后发现两个有所区别的研究路向。一个研究路向是“怎样理解过去”。在德国概念史的发展历程中,最初用“鞍形山体”比喻欧洲社会剧变与概念剧变的是布鲁纳尔。照...
关键词:布鲁纳 现代民族国家 概念史 社会剧变 分离性 研究路向 鞍型 现代学者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被引量:8
《学术月刊》2018年第12期52-63,共12页张凤阳 
201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全球治理研究"(16JZD008)的阶段性成果
以科塞勒克为代表的德国概念史研究,看起来属于史学类型,但它秉持的基本假设,事实上是高度哲学化的。其背负的一项学术使命,是从语言视角把握现代,因而可以称之为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就思想渊源论,科塞勒克所谓概念嬗变的"时间化"...
关键词:现代性 语义学斗争 科塞勒克 施密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