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学科构建《中国民族史》敦煌文献民族交融对读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河西学院学报》《图书与情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西北民族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从“胡商识宝”故事看唐代丝绸之路胡商形象塑造
《河西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1-7,共7页王东 朱胜坤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文献唐蕃文化交流史料整理与研究”(22JJD770033);甘肃省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敦煌莫高窟文物与中华文化象征体系构建研究”(2024-YJXM-29);甘肃省2024年度重点人才项目“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敦煌石窟文化遗产弘扬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自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始,胡商便在丝路物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胡人不断涌入中原地区的同时也被世人所熟知。唐代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人们将丝路胡商与源自汉地的识宝故事相嫁接,经广泛传播并重构演绎,通俗且带有传奇色彩的“...
关键词:胡商 “胡商识宝” 丝绸之路 唐代 
从敦煌壁画所绘玻璃器看公元五至十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
《图书与情报》2023年第6期133-141,F0002,F0003,共11页王东 曹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ZD21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文献唐蕃文化交流史料整理与研究”;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英藏敦煌汉文非佛经吐蕃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GWJ202006)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和佛教兴起,玻璃器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传入中国,并以其珍稀性受到上层人士的重视,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玻璃器与佛教文化结合,被赋予了独特意涵,是佛教物质思想的外化表现。敦煌壁画绘有大量玻璃器,其形态和功能各异,...
关键词:玻璃器 敦煌壁画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从大虫皮来源看吐蕃与周边经济文化交流
《图书与情报》2020年第3期140-144,F0002,F0003,共7页王东 刘北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ZDA19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法藏敦煌汉文非佛经吐蕃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BZS014);西北民族大学“一优三特”学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财富思想与吐蕃政治生态关系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中心”(项目编号:31920170109)研究成果之一。
大虫皮制度是吐蕃王朝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根据军功以不同规格授于大尚论、边将、英勇士兵(虎兵),适用对象广泛。随着吐蕃对外不断扩张与交流频繁,仅依赖本土所产虎皮已无法满足于大量军功人员的衣饰需求,大虫皮告身虽以虎皮为主但也不限...
关键词:大虫皮制度 来源 吐蕃 交流 
丝路视域下8-10世纪敦煌民族交融与文化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67-68,共2页王东 
粟特早在东汉或者两晋时期就已经以商业活动的方式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丝路贸易的日益繁荣,粟特人往来于东西方,无论是西域还是敦煌、武威、长安,无不成为粟特人的聚集地。自吐蕃占领敦煌河西开始,吐蕃作为河陇地区的统治者长达8...
关键词:粟特人 丝路贸易 敦煌文献 东西方文化交流 民族交融 两晋时期 吐蕃化 商业活动 
丝路视域下8—10世纪敦煌民族交融与文化互鉴——从敦煌古藏文占卜文书谈河西民众社会生活被引量: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14-24,共11页王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法藏敦煌汉文非佛经吐蕃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BZS014);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唐宋之际吐蕃与西北社会格局重构研究”(项目编号:GWJ201802);敦煌研究院院级青年课题“吐蕃王朝施政理念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SK-QN-3);西北民族大学“一优三特”学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公元8至10世纪河陇社会变迁与吐蕃关系研究”(项目编号:31920170100);“财富思想与吐蕃政治生态关系研究——以出土文献为中心”(项目编号:31920170109)
唐宋之际,诸多民族汇集交融于敦煌河西地区,多方政治势力交织,地域政治主导权或丝路经济控制权在粟特、吐蕃、回鹘、汉族等民族中交替或并存,为这一时期敦煌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鉴奠定了基础,影响到了河陇地区,乃至西北社会文化的变迁与重...
关键词:丝绸之路 民族融合 敦煌文献 占卜 河西民众生活 
吕思勉与中国早期民族史学科体系的构建被引量:3
《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147-153,共7页赵学东 王东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以及西方史学理论不断传入,中国学术界按照西方学科模式对各个学科进行重组。由于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关于民族史学的种种观点充斥国内,中国民族史学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此期间,吕思勉先生从不同角...
关键词:吕思勉 民族史学科 构建 
冯国瑞及其对甘肃石窟遗存的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102-106,共5页崔星 王东 
文章尔雅,治史亦有特识,善辞赋、书法的中国西北近代文化名人冯国瑞,对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遗存发现及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
关键词:冯国瑞 甘肃石窟遗存 
略谈中国早期民族史学科的构建──以林惠祥著《中国民族史》为中心被引量: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41-145,共5页王东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以及西方史学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学术界按照西方学科模式对各个学科进行重组,而中国民族史学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林惠祥先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史进行分析归纳,构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民族史学科的新型框架。
关键词:《中国民族史》 民族史 学科构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