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叶宁

作品数:6被引量: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批评高等教育国民教育拿破仑文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法国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文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20世纪50年代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书写转向
《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8期57-59,共3页鲍叶宁 
20世纪50年代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书写不仅是法国文学里中国形象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书写对象、写作风格和想象方式上与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长期以来,法国作家执着于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目光一直未触及当下的、现实的...
关键词:左翼知识分子 想象方式 法国作家 形象谱系 自我精神 书写对象 写作风格 
翻译家的批评意识——从《阿达拉》的翻译看曾觉之的翻译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35-41,共7页鲍叶宁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中法大学校刊>对法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YETP1515)阶段性成果
本文旨在介绍我国翻译家、法国文学专家曾觉之先生在1931年向中国翻译界提出的"翻译家必兼为批评家"的观点,并通过他对《阿达拉》的翻译来考察他怎样将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结合在一起。文章认为,尽管曾觉之的译作有得有失,且无法摆脱时...
关键词:曾觉之 翻译 文学批评 《阿达拉》 
从恐怖到美——帕纳斯派诗人笔下的“骷髅之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66-70,28,共6页鲍叶宁 
作为中世纪文学和艺术偏爱的主题,"骷髅之舞"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帕纳斯派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被赋予了新的美学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戈蒂耶、波德莱尔和法朗士塑造的三个骷髅形象来分析"骷髅舞"是怎样在帕纳斯派诗人的笔下褪去恐怖...
关键词: 恐怖 骷髅舞 死神 帕纳斯派 
开花与失贞——从《莎乐美》中花的象征看王尔德对美与自由的追求
《法国研究》2012年第2期1-6,共6页鲍叶宁 
本文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花的主题,通过"露"和"看"、贞洁和欲望、斩首和失贞三方面的关系,结合古希腊和巴比伦神话以及给王尔德带来艺术灵感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以"月亮之花"为象征的莎乐美如何完成了象征性的失贞,并论...
关键词: 失贞  王尔德 莎乐美 
拿破仑与法国的国民教育被引量:3
《法国研究》2009年第1期57-62,共6页王明利 鲍叶宁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拿破仑对法国的国民教育所做出的贡献。拿破仑不仅创造了公立中学、研究院所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创了法国大学教育的制度——全法高等教育的独特机构。它远比中等教育机构复杂得多,因为这一高等...
关键词:拿破仑 国民教育 公立学校 高等教育 改革 
20世纪影响法国的主要文学批评方法概述被引量: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40-44,39,共6页鲍叶宁 
20世纪的法国受到人文学科各种思潮的影响,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给法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影响法国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和思潮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使从事法国文学研究的学生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批评流派和批评方...
关键词:法国 文学 文学批评 文本 意义 批评方法 概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