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锡钧

作品数:10被引量:4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细胞培养细胞系细胞周期传代培养胚胎更多>>
发文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动物学杂志》《中国农史》《遗传》《四川动物》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代龄南方鲶SME-1细胞DNA指纹图的分析被引量:2
《Acta Genetica Sinica》1998年第4期315-321,共7页刘勇 洪锡钧 
利用荧光素标记LZF-ⅠDNA探针对不同培养代龄南方鲶SME-1细胞简单重复DNA进行了检测,获得了清晰的DNA指纹图谱。发现:随着细胞代龄的增加,同一代龄细胞群体内和不同代龄细胞群体间共有谱带概率、相似系数、最大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下降,...
关键词:南方鲶 SME-1细胞系 LZF-I DNA探针 DNA 指纹图 
细胞周期的关卡调控途径研究进展被引量: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第2期110-114,共5页张平波 洪锡钧 刘堰 
目前已从不同物种、不同种类细胞中筛选到很多关卡基因和蛋白质,如ATM、RAD53、CHK1等.有关它们在具体关卡调控途径中的作用,以及和癌变发生的关系已有许多报道.
关键词:细胞周期 关卡调控途径 细胞癌变 
不同代龄SME-1细胞和南方鲶上皮组织同工酶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动物学杂志》1997年第4期16-20,共5页刘勇 洪锡钧 
以不同代龄的SME-1细胞和南方鲶为材料,用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对LDH、MDH、α-EST、β-EST和SOD同工酶进行了分析。2月龄和12月龄个体上皮组织中仅α-EST和MDH有明显差异,后者酶活力较高。个体和SM...
关键词:鲶鱼 SME-1细胞 南方鲶 上皮组织 同功酶 
南方鲶泌粘细胞的传代培养及其PAS反应的研究被引量:1
《遗传》1997年第S1期56-58,共3页洪锡钧 张平波 
南方鲶晚期胚胎用半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获得成功。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发现并分离出一批粘液细胞,这种粘液细胞为上皮型,胞内有由小到大的糖蛋白分泌颗粒或大型分泌囊泡,细胞可随囊泡一起脱落。把这些脱壁细胞接种后它们释放出分泌物并...
关键词:南方鲶 泌粘细胞 PAS反应 
南方鲶SME-1细胞系、草鱼CIK细胞系与原鱼种的RAPD图谱比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6期665-670,共6页崔志鸿 洪锡钧 裴炎 
研究了SME1和CIK细胞系,以及南方鲶、鲶、大鳍、草鱼等6个样品的RAPD图谱,测定了各样品间的Nei相似系数和单匹配相似系数,并绘制了聚类树形图.Nei相似系数更适于细胞系与原种动物的相似性分析;细胞系与原鱼...
关键词:细胞系 RAPD 南方鲶 草鱼 SME-1 CIK 
南方鲶胚胎细胞培养及其细胞周期特性检测被引量:8
《水产学报》1997年第3期240-245,共6页洪锡钧 
南方鲶晚期胚胎细胞经原代和传代培养40次,历时36个月建立了上皮型细胞系(SM)。该细胞系表现低世代生长缓慢,每代时间随代龄增加而减少,经EMF测定:G1期细胞占70.1%~85.6%;S期细胞占12.2%~25.3%,G2+M期细胞占1.6%~4...
关键词:南方鲶 胚胎细胞 传代培养 细胞周期 
简易条件下鹌鹑胚胎细胞原代培养初探
《四川动物》1996年第3期121-122,共2页严军 洪锡钧 
简易条件下鹌鹑胚胎细胞原代培养初探严军,洪锡钧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学教研室重庆630038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近年来,许多院校在细胞生物学的教研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细胞培养技术。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教研条件...
关键词:鹌鹑 胚胎 细胞培养 原氏培养 
南方鲶SME-Ⅰ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0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5期419-422,共4页洪锡钧 王明权 
用半消化法和组织块法接种南方鲶晚期胚,经40多代连续培养,建立了SME-Ⅰ鲶鱼细胞系。该细胞系为贴附性上皮样细胞。细胞内微丝束丰富,平行排列伸到伪足,但质膜下不很密集。细胞最适在含15%~20%小平血清的1640培养...
关键词: 细胞培养 细胞结构 细胞系 生物学特性 
四川省解放前的遗传育种研究被引量:6
《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43-47,共5页洪锡钧 
四川省的遗传育种研究始于30年代,川大农学院的水稻育种研究开始较早。抗战时期,国内许多研究机构迁川,进行了不少的工作。其中,水稻连锁遗传和小麦的染色体变异研究成果较多,水稻小麦育种成绩也较显著;玉米进行了杂种优势研究并制成我...
关键词:作物 遗传育种 四川 解放前 研究 
辐射诱导小麦颖毛嵌合体的研究被引量:1
《核农学通报》1990年第2期59-61,共3页洪锡钧 
继小麦芒性嵌合体诱导成功之后,诱导颖毛嵌合体的试验也获得成功。诱导频率为4.85‰—5.77‰。这些结果表明:隐性突变可以在 M_1代得到表达,并且在 M_1代就可以得到隐性纯合的种子。
关键词:小麦 辐射诱导 颖毛嵌合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