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作品数:12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菏泽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双城记》复仇主题人道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菏泽学院学报》《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娜拉的意义:两种理性之间
《最小说》2024年第2期4-7,74,共5页陈海燕 
娜拉的问题,不止于觉醒与出走,还有出走之后的诸多可能性的问题。娜拉的问题,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女性的问题,也是男性的问题。家庭婚姻是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女人要学习,男人同样要学习;女人需努力,男人同样...
关键词:《玩偶之家》 娜拉 觉醒 社会 
谁在“变形”?“变形”意味着什么?——重读《变形记》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9年第11期74-76,共3页陈海燕 
卡夫卡被视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开创者,他以其自身的敏感脆弱、孤独困惑和生存困境,比较早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复杂和痛苦,揭示了西方人以至于整个人类异化的处境和存在的困境。本文主要分析《变形记》中的异化主题,来认识卡夫卡对人...
关键词:卡夫卡 《变形记》 异化体验 异化主题 
论马尔克斯文学书写与新闻活动的互渗与会通
《菏泽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20-25,共6页陈海燕 
菏泽学院校级教改课题(2013008)
文学与新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又存在内在的会通性、交叉性和相关性。而在二者相融和互促方面堪称典范的当属马尔克斯。记者和文学家是他重要的身份,新闻活动对他文学写作的"新闻化"有重要影响,同时文学创作对他新闻报道的"文学化...
关键词:马尔克斯 文学“新闻化” 新闻“文学化” 互渗 会通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90-92,共3页陈海燕 
菏泽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比较文学课程教改与创新"(课题编号为:2013008)的阶段性成果
比较文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在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能力提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一些刚刚建院升本的地方高校,在师资、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何在地方高校开展比较文学的教...
关键词:地方高校 比较文学 教学改革 
从“世界文学”视域看赛译《水浒传》的价值和意义被引量:1
《菏泽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14-18,31,共6页陈海燕 
菏泽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比较文学课程教改与创新"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13008)
法国思想家莫兰的"复杂性思维"为"世界文学"的突破性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赛珍珠双重文化身份以及所形成的杂糅性、超越性思维与莫兰的"复杂性思维"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因此,从由复杂性思维建构的世界文学新视域认识、考察赛珍珠双重...
关键词:世界文学 赛珍珠 赛译《水浒传》 
“人性”的异化与守望——论狄更斯及其《双城记》被引量:3
《菏泽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37-40,共4页陈海燕 
菏泽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西方文学中人文精神嬗变"(课题编号:XY06WX01)
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者,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善",表现"人性"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而其代表作《双城记》集中表达了"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守望这一主题。
关键词:狄更斯 人道主义 《双城记》 人性 
《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复仇主题的异同比较被引量:3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49-54,共6页陈海燕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 《赵氏孤儿》 复仇主题 异同比较 
《洛丽塔》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年第11期145-147,共3页陈海燕 
《洛丽塔》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介到中国内陆,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洛丽塔》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洛丽塔》 译介 研究 影响 
浅谈韦斯特对“美国梦”的解构被引量:2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69-74,共6页陈海燕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经常性的主题。这一主题经过了从表现其实现到揭示其破灭的演变过程。韦斯特作品的核心主题即"美国梦",且以解构"美国梦"为创作旨趣。
关键词:韦斯特 “美国梦” 解构 
含混与直白——细读《春望》被引量:2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0年第9期32-34,共3页陈海燕 
杜甫的《春望》被称为五言律诗的典范。问世以来,受到高度评价。本文借用英美新批评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解读一下此诗。
关键词:杜甫 《春望》 新批评 文本细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