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朝庆

作品数:15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宋代范仲淹科举举子士子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历史研究》《中原文化研究》《中州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任子制度变迁透视“庆历新政”夭折的深层社会原因被引量: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18-23,共6页穆朝庆 
邓州市范仲淹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范仲淹忧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据此,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应该放眼5000年文明史去寻求答案。范仲淹作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离开我们有1000多年了,但其思想和事迹仍然在照亮着...
关键词:庆历新政 社会原因 变迁 制度 历史进步性 可得利益 时代局限 宋仁宗 
宋代官营盐业生产中的盐户简论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87-94,共8页穆朝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户籍管理与社会阶层互动研究"(11BZS023)阶段性成果
宋代官营盐业生产中的盐户分为亭户、畦户、井户、铛户四大类。亭户主要是指海盐生产者,其在盐业生产者群体中居角色首位;畦户主要是指池盐生产者,其在盐业生产者群体中居角色第二位;井户主要是指井盐生产者,其在盐业生产者群体中居角...
关键词:宋代 官营盐业 盐户 
宋代著述酬赏制度初探
《中州学刊》2013年第12期133-137,共5页穆朝庆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这不仅是其治国理念的倾斜,也是相关政治制度的诸多建树,而著述酬赏制度便是右文理念在政治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宋代著述酬赏制度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经济奖励、荣誉奖励、免解、赐科名及补官迁转,著述酬赏制...
关键词:宋代 著述酬赏制度 献书 
论宋代的“赐科名”
《中州学刊》2012年第6期158-161,共4页穆朝庆 
宋代统治者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设置了"赐科名"制度,为大量的布衣入仕者、武职转文职者、特定岗位者以及低品级官员的晋升,开辟了一条获取科名的新途径,宋代的"赐科名"制度,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对士子"行实"方面的考察,弥补了试卷考试的不...
关键词:宋代 赐科名 科举 
论宋代的进纳官制度被引量:2
《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184-189,共6页穆朝庆 
进纳官是国家政治权力分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一制度虽常遭有识之士的深刻批判与彻底否定,但在从汉至清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却始终可以觅到其污浊的身影。宋代的进纳补官制度承前启后,独具时代特色,宋代进纳官制度的根本属...
关键词:宋代 进纳官 赀选 
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被引量:3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3-26,共4页穆朝庆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廉,政平讼理,孜孜为民。在当政期间,他不但兴农桑、办学堂、育人才,而且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民效力,为国奋斗,成为中华...
关键词:民本思想 范仲淹 中国古代思想 少数人意见 思想体系 学术界 发展史 
宋代科举解额分配制度初探被引量: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42-46,共5页穆朝庆 
宋代解额分配制度历经数代的改革,使解额本身的价值与唐代相比发生质变,使科举的政治功能明显强化,特别是解额分配在地区间坚持相对均衡的原则及在士庶阶层采取分流的原则,既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理性原则,也是权力资源分配面向诸社会阶层...
关键词:解额分配的源流 分配原则 解额价值 
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被引量:1
《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159-162,共4页穆朝庆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一位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庆历年间推行新政,对教育和科举的改革力度很大。范仲淹从循名责实的选士观出发,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虽然新政中废,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与其后的王安石变法有着前启后承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范仲淹 选士观 宋代科举 
论宋代的“恩科”制度——兼评宋代的养士政策被引量:3
《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113-118,128,共7页穆朝庆 
如果说“恩科”制创立之前科举的主要功能是选贤任能的话;那么,自宋代“恩科”制创设之后,科举的功能则是选贤任能与养士抚庸相辅并行了。也就是说:“恩科”制的问世是科举性质发生转变的一块醒目的历史界碑。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尚未对...
关键词:特奏名 养士 士子 兼评 科举性 举子 授官 诸科 选贤 进士出身 
宋代中央官府吏制述论被引量:10
《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51-67,共17页穆朝庆 
就政治属性而论,吏制和官制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然而人们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即便有少数学者把吏制作为一个单独的客体加以稽考,也尚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既缺乏系统性,又有错杂之处。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不自量力。
关键词:中央官 吏员 宋代 枢密院 吏制 表现形式 选任方式 尚书省 孔目官 职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