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楠

作品数:14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崇高滑稽精品化文化审美对话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济宁学院学报》《电影文学》《广电时评》《新世纪剧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消费语境下国产喜剧电影人物的“滑稽”与“崇高”
《青年记者》2017年第29期69-70,共2页纪晓楠 
从市场到消费,从创作到审美,中国电影商品化美学特征正在消费化的滚滚浪潮中经历着一次蜕变,着眼于“粉丝电影…明星经济”的与日俱增,艺术创作的崇高性正面临着“世俗消费”的严峻挑战,然而对于近年我国喜剧电影人来说,大刀阔斧...
关键词:喜剧电影 消费语境 “崇高” 滑稽 人物 国产 艺术创作 美学特征 
《摔跤吧!爸爸》中的“家国认同”之文化分析
《新世纪剧坛》2017年第4期62-66,共5页黄亚利 纪晓楠 
印度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近现代时期,葡萄牙、荷兰、英、法等欧洲国家先后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其中以英国为主。英国以东印度公司为实体,以经营英国在印度的商务贸易事务为缘由,到19世纪中叶时...
关键词:文化分析 东印度公司 英国政府 摔跤 19世纪中叶 殖民历史 社会文化 欧洲国家 
由“猛”到“萌”的人物、主题与对话——新观影格局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趋势被引量:1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46-51,共6页纪晓楠 
当我们讨论新型观影模式时,"粉丝文化"已于当代语境中逐渐兴起,以年轻女性为主的庞大团体之观影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继而走向在场与狂欢。同时,在新观影格局持续走高的推动下中国喜剧电影整体创作趋势亦发生着辩证性改良,传统猛男英雄形...
关键词:粉丝文化 国产喜剧电影 新型英雄形象 崇高精神补偿 
视听符号于纪录片《歌舞中国》中的物化所指
《电视指南》2017年第15期132-132,134,共2页纪晓楠 
纪录片《歌舞中国》试图利用手持调度、小光圈景深、提升高光对比、刻意增强颗粒质感和碎片化跳切等一系列较为另类的视听技巧替梁一、扬扬和大多数为梦拼搏的年轻人实现'冲出亚洲、走向国际'的憧憬诉求,但那一幅幅夹杂着苍茫质感的黑...
关键词:黑白影调 手持摄影 碎片化剪辑 物化所指 
一部关于诗的文艺电影——论影片《路边野餐》中的诗、镜、育
《中国文艺家》2017年第6期19-19,共1页纪晓楠 
短时间内包揽国内外诸多奖项的毕赣携作品《路边野餐》接受了多家影视团体的采访论评,然而当我们透过虚名剖析本质时却不禁产生疑问:影片究竟以何等魅力享誉国际视野?扬名之余对我国当今影视教育又将产生哪些值得思考、反观之处?本文将...
关键词:国产文艺电影 诗意蒙太奇 长镜头调度 影视教育 
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 纪录片《一带一路》讲述家与梦的新故事
《广电时评》2017年第11期46-48,共3页黄亚利 纪晓楠 
纪录片如何宣传报道好'一带一路',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新颖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和创新了影像书写与表达的方式。近期,为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播出平...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二次元文化与中国电影审美的“呆毛性”对话被引量:3
《电影文学》2017年第1期9-12,共4页纪晓楠 
2015年中国动漫用户达到井喷状态,以6500万动漫粉丝为核心的二次元人群高达2.6亿。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扑面而来,有人认为二次元在中国早已形成成熟的IP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有人炮轰二次元根本无法进军电影产业,更没有能力主宰国内娱乐...
关键词:二次元文化 “呆毛性” 审美对话 角色价值 精品化生产 
二次元文化与中国电影审美的“呆毛性”对话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共4页纪晓楠 
2015年中国动漫用户达到井喷状态,以6500万动漫粉丝为核心的二次元人群高达2.6亿次。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扑面而来,有人追捧认为二次元在中国早已形成成熟的IP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有人炮轰说二次元根本无法进军电影产业,更没有能力主宰...
关键词:二次元文化 呆毛性 审美对话 角色价值 精品化生产 
韩、美两国黑帮电影人物的悲剧性塑造对比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6期116-117,共2页纪晓楠 
作为黑帮片鼻祖的美国,虽然人物被不断重塑解构,但总起而言都被归咎于一种潜藏悲剧性的英雄形象。相比之下,身为后起之秀的韩国却逐渐以本民族文化为先导造就出独具一格的人物文本。本文将以《加油站被袭事件》和《好家伙》两部影片...
关键词:悲剧性 潜意识行为 英雄形象 身份认同 滑稽崇高 
寻找记忆的声音——赏析影片《千与千寻》的声音设计及其效用
《戏剧之家》2016年第11期123-123,126,共2页纪晓楠 
1927年的《爵士歌王》使电影正式步入了有声时代,随着它的发展与革新,影视声音也在不断地创新、改进。而对于动画片来说,所有的声音元素都是无中生有的产物,经过后期配音、拟音和混音的润色,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将以音乐、音...
关键词:音乐音响 角色识别 参与叙事 情感表达 环境造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