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瑾

作品数:11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平庸阿伦特列维纳斯神义论当下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基督教文化学刊》《现代哲学》《文化与诗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声音与沉默: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批评被引量:1
《文艺研究》2022年第5期18-30,共13页刘文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世俗化视域下的列维纳斯宗教思想研究”(批准号:21BZX091)成果。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在当代人文思想领域和汉语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沉默之音”是其后期语言观的关键词。列维纳斯指出,在沉默与声音之间,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根本是沉默的孤独与非人性的命运。自20世纪40年代始,列维纳斯经由沉默与声音...
关键词:列维纳斯 海德格尔 语言哲学 神秘主义 思想路径 尖锐批评 非人性 当代人文 
从根本恶到恶之平庸——阿伦特对个体责任的思考被引量:3
《现代哲学》2020年第5期101-109,共9页刘文瑾 
阿伦特在二战后和20世纪60年代分别以“根本恶”与“恶之平庸”来阐释纳粹运动。对于这一变化是否表明阿伦特彻底还是部分改变了对恶的看法,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事实上,在阿伦特的思想里,恶之平庸与根本恶之间具有悖论性相容关系;...
关键词:阿伦特 根本恶 恶之平庸 个体责任 神义论 
“il y a”乃亟待救赎的悲剧——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的批判
《文艺研究》2020年第3期16-24,共9页刘文瑾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存在论差异,亦即对存在的动词性特征的强调,来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以名词性存在者对动词性存在的遮蔽,使存在论摆脱僵化与虚无主义危机。列维纳斯则质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描述了"il y a"(存...
关键词:《存在与时间》 存在论差异 列维纳斯 西方形而上学 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 无始无终 词性特征 
恶缘何平庸——列维纳斯论恶与神义论诱惑被引量:2
《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2期148-156,160,共10页刘文瑾 
在列维纳斯看来,恶之平庸在20世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存在的坚硬和理性的暴力,也由于拒绝面对他人的痛苦和主体自我中心化的戏剧,恶在20世纪的独特表现便是被合理化。这种合理化使恶显得不再耸人听闻,造成了恶的放纵和根本恶的...
关键词:列维纳斯 恶之平庸 神义论 鲍曼 现代性 
从苦恼到朝向他者:列维纳斯关于恶的现象学被引量: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17-23,共7页刘文瑾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围绕列维纳斯、阿伦特和帕托什卡”(12CZX050)
恶的问题是贯穿列维纳斯一生哲学追问的思想线索。他虽未给恶下过定义,却对恶进行了现象学描述,探索恶的超越之途。他指出,恶的首要特点是"过度",其精神上最尖锐的表现是苦恼。这苦恼作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畏",是对死亡背后之虚无的预...
关键词:列维纳斯  苦恼(angoisse) 他者 超越 
纳粹运动中的现代悲剧:阿伦特解读艾希曼被引量:1
《文化与诗学》2019年第2期178-193,共16页刘文瑾 
阿伦特对20世纪社会历史灾难的观察与评述,渗透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她对艾希曼的解读亦可被视为某种现代悲剧的理想类型。透过这个理想类型,我们不仅看到艾希曼行为动机和后果之间强烈的悲剧性反差,看到他的悲剧舞台的"命运"性要素——集...
关键词:阿伦特 艾希曼 恶之平庸 现代悲剧 理想类型 
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希腊悲剧智慧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18年第5期110-117,共8页刘文瑾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围绕阿伦特;列维纳斯和帕托什卡"(批准号:12CZX050)阶段性成果
阿伦特称悲剧为"最优秀的政治艺术",她的政治思想深受希腊悲剧智慧、语言和想象的浸染,对现代人处境的悲剧性有深刻认识。她的政治空间在形式上是一个隐喻性的雅典剧场,人们在其中以言说和行动来展示自己是"谁",让有限的生命被剧场中的...
关键词:阿伦特 希腊悲剧 政治 公共空间 行动 
阿伦特与恶的现代性悖论被引量:1
《现代哲学》2018年第4期86-94,共9页刘文瑾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围绕列维纳斯;阿伦特和帕托什卡"(12CZX050)
根本恶与恶之平庸,这两种貌似走向相反两端的对恶的描述,在作为行动主体对自我意图的执迷上是一致的。这种执迷或"过度"(excessive)就是恶的实质,它在阿伦特笔下具有悲剧性的双重面目。阿伦特揭示了恶的现代性悖论:现代性的题中之义是...
关键词:阿伦特 根本恶 恶之平庸 现代性 世界异化 
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当下美国学界关于“恶之平庸”的论战被引量:10
《学术月刊》2017年第4期93-103,共11页刘文瑾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围绕阿伦特;列维纳斯和帕托什卡"(12CZX050)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层面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虽然这...
关键词:阿伦特 艾希曼 恶之平庸 无思 
恶的“升华”:审美现代性中的主体精神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15年第9期58-69,共12页刘文瑾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12CZX050)
审美现代性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反现代的现代性,其实质是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感性层面上推进了一步,使得主体性原则不止确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更确立在个人情感、欲望和想象力的自由上。本文以推进了审美现代性的代表性作家(如萨德、波...
关键词:审美 现代性  本真性 波德莱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