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

作品数:14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重读《孤独者》《阿Q正传》阿Q精神胜利法告别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现代文学论丛》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与世界的链接:《在酒楼上》的友朋路径
《鲁迅研究月刊》2024年第9期24-30,38,共8页孙伟 李晓彤 
暨南大学2023年启明星计划项目“明清反理学学派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关系研究”(23JNQMX45)阶段性成果。
“五四”落潮后,鲁迅借《在酒楼上》重新激活传统的友朋伦理,但与明清学者着重学问增益和砥砺德性不同,他将焦点落在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相观以恢复精神,在对朋友处境的细致体察中返观自我,从而总结和省思前一历史阶段中的得失,进而完成面...
关键词:鲁迅 《在酒楼上》 友朋 
作为“正信”的阿Q“精神胜利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52-62,共11页孙伟 
2023年暨南大学启明星计划项目“明清反理学学派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关系研究”(23JNQMX45)。
阿Q的“精神胜利法”,蕴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德行品质重建的重要问题。赵太爷所代表的旧乡绅和假洋鬼子所代表的新的知识阶层都缺少“正信”品质,而这恰构成了阿Q精神胜利的底气。这种状况与宋以来理学的发展历史,尤其与清紧密相...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 理学 “正信” 
地保:“胥吏之害”与阿Q精神胜利法的生成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3年第4期187-210,共24页孙伟 任旖然 
暨南大学2023年启明星计划项目“明清反理学学派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关系研究”(23JNQMX45)阶段性成果。
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生成的研究,需要突破启蒙和革命等后设话语的束缚,重返阿Q所处的真实历史现场。阿Q三十年人生正处于中国剧烈变动转型期,社会下层豪民猾吏乘机而起称霸乡村,地保利用职务之便成为基层乡村的重要统治力量。地保所从属...
关键词:《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 地保 胥吏 
告别与新生:《孤独者》中的葬礼书写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105-113,共9页孙伟 李思明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日记维度中鲁迅文学作品的重读研究”(项目编号:GD17XZW11)。
在《孤独者》中,葬礼是规训个体的权力运作场和被物质主义侵占的庸俗仪式,同时也是“我”人生思想发生转变的媒介。魏连殳参加祖母葬礼,对传统积习选择妥协;“我”参加魏连殳的葬礼,以积极的行动实现了新生,破除了早期对“白心之民众”...
关键词:《孤独者》 葬礼 启蒙 新生 
诗教传统的现代叙事——宗璞小说创作论被引量:1
《扬子江(评论)》2019年第5期41-46,共6页孙伟 
从194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A·K·C》,宗璞的文学创作至今已逾70年,其持续时间之长和风格之稳定,均表明她是新文学作家中的独特存在。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她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创作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书写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知...
关键词:小说创作论 《野葫芦引》 现代叙事 
家庭伦理崩溃后的自我反省——重识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文学史意义
《文艺研究》2018年第11期70-77,共8页孙伟 宋剑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批准号:18AZW021)成果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以清醒的批判意识,通过描写一个中国大家庭的破败历程,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自觉而全面地反思"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对传统家庭伦理造成的巨大破坏,并让青年一代带着沉重的历史负罪感,重新理解"家"和"父...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 《财主底儿女们》 蒋少祖 蒋纯祖 父亲形象 新文学史 长篇小说 家庭伦理 
文化重建的起点——论鲁迅笔下的故乡被引量:7
《文艺研究》2018年第1期45-53,共9页孙伟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日记维度中鲁迅文学作品的重读研究"(批准号:GD17XZW11)成果
《故乡》反映着鲁迅难以言说的生命痛苦:一方面,启蒙理性促使他必须正视故乡的愚昧、落后;另一方面,远离故乡又使其承受巨大的痛苦。"失乡"使他成为都市的漂泊者,但乡愁作为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却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参与力量,为其提供...
关键词:《故乡》 鲁迅 文化重建 现代知识分子 文学叙事 文化传统 精神家园 启蒙理性 
被冰结的亲情——重读《雪》《死火》被引量:1
《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12期13-19,共7页孙伟 宋剑华 
学界对于《雪》《死火》的解读,普遍倾向于从思想和哲学的层面展开,突出鲁迅不屈的抗争意志。孙玉石认为,《雪》歌颂了“北方的雪”孤独的反抗精神,《死火》体现了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李欧梵认为,《雪》《死火》均是希望与绝...
关键词:《死火》 《雪》 重读 亲情 生命哲学 反抗绝望 现代性特征 反抗精神 
对新文学现代性的执著探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段从学教授访谈录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1-6,共6页段从学 孙伟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2016ZDA191)
在一般人心目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常见关键词之一的"现代性",早已经丧失了理论活力,变成了早该被抛弃的庸俗术语。但段从学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理解新诗、新文学和抗战文学,推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著,产生...
关键词:现代性 段从学 中国新诗 抗战文学 文本细读 
向谁复仇,如何复仇?——重论鲁迅《复仇》《复仇(其二)》被引量: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146-150,共5页孙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日文人交往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1860-1950)"(15CZW040)阶段性成果
周氏"兄弟失和"以后,《语丝》周刊创办,两人是最关键的筹划者、出资者和撰稿人,几乎每期都有署名文章。鲁迅从不参与《语丝》同人的聚会,从而避免与周作人相见的尴尬。被八道湾赶出带来的伤害和被围观带来的愤激,使他陷入极度的孤独和...
关键词:鲁迅 复仇 语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