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

作品数:41被引量:14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马克思哲学邓小平实践唯物主义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哲学研究》《江海学刊》《中州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125-127,共3页刘怀玉 
关键词:《走进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逻辑 理论形态 创新 逻辑体系 
三个代表:当代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85-288,共4页刘怀玉 
“三个代表”思想从理论上廓清了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带历史规律性的重大关系问题。这就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方式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
关键词:江泽民 三个代表 唯物史观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60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14-24,共11页孙伯鍨 刘怀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
关键词:方法论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存本体论 海德格尔 社会存在论 西方哲学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历史语境被引量:1
《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9-12,共4页刘怀玉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阿尔都塞在国内学界已不再陌生。但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特别是在面对后现代语境中阿尔都塞所具有的巨大的理论辐射力时 ,我们往往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原因在于 ,过去对阿尔都塞的研究 ,主要停留于具体的理论成...
关键词:阿尔都塞 科学主义 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的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被引量:2
《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194-200,共7页刘怀玉 
围绕马克思的当代性问题展开讨论 ,这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无根性”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 ,学术界出现了“移心式”的重建与“溯源式”的开新两大走势 ,或者说涌现出了“理论重建”、“话语重释”与“语境回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性 发展 语境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被引量:5
《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刘怀玉 
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并非所谓经济永恒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经济决定论” ,而是关于现代性的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或不平衡性发展问题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就是 ,它们先后从两个角度来揭示马...
关键词:马克思 不平衡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支配理论 
用哲学的眼光看“冷漠”被引量:1
《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1期52-53,共2页刘怀玉 
“冷漠”已是一个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冷漠现象的科学解释,是消灭冷漠的一个理论前提。为此,本刊邀请有关专家分别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给予解释,以期达到对冷漠整体解构。
关键词:共产主义道德 市场经济社会 司马光砸缸 哲学 道德虚无主义 制度保障 工具理性 制度建设 价值目标 法律制度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被引量:1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4-19,共6页刘怀玉 
20世纪世界范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历史或者“谱系”,既不是同质性的连续演变过程,也不是单一“家族”式的直线传承过程,而是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10-14,共5页刘怀玉 
邓小平理论是在坚持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影响 20世纪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及“儒家资本主义”这四种主要理论模式进行争论与对话的基础上生成...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现代化模式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研究述评被引量:1
《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24-29,共6页刘怀玉 
“回到马克思”,从学理上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一种是对哲学观念与范畴的“历史学”式解释 ,这就是解释、丰富或者再现马克思思想观点及其连续的形成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对哲学话语结构的“考古学”式解构 ,也就是一个透视、廓清...
关键词:<<回到马克思>> 张一兵 书评 哲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