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斌

作品数:11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选》文体特征奏议政治命运阴铿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文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选》选录范围与总集编纂体例关系再议
《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103-115,共13页杨晓斌 李尚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汉赋》新辑、汇校、汇注、汇评”(22&ZD264)阶段性成果。
《文选》的选录范围并非沿袭总集编纂体例,而是基于萧统选文的立场、观点和标准,倾向于选录单篇流传或者可以从著作中单独摘出的作品。首先,从梁代图书著录分类的理论进展来看,以“经、史、子、集”立名的四部分类法在当时尚未确立,仍...
关键词:《文选》 选录范围 总集编纂体例 别集编纂体例 《文章流别集》 
刘向奏议文的论说方式、文体特征及其政治命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9期157-157,共1页杨晓斌 尚晓静 
刘向的阴阳灾异理论有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一方面体现在他编著的理论著作《洪范五行传论》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因灾言事的奏议文中。作为儒臣的代表,同时作为汉室宗室的代表,刘向在元帝、成帝朝多次借灾异说进谏上言,将因灾言事运用...
关键词:奏议文 元帝 灾异说 文体特征 政治形势 理论著作 实用主义 理论修养 
刘向奏议文的论说方式、文体特征及其政治命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4期114-120,共7页杨晓斌 尚晓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汉赋》新辑、汇校、汇注、汇评”(22&ZD264)。
刘向的阴阳灾异理论有着明显的实用取向,一方面体现在他编著的理论著作《洪范五行传论》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因灾言事的奏议文中。历时地考察刘向因灾言事的奏议文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特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刘向一方...
关键词:刘向奏议文 论述方式 文体特征 政治实践 
史笔文心:《魏书》对北魏赋史的建构被引量:1
《民族文学研究》2023年第6期124-136,共13页杨晓斌 肖佳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汉赋》新辑、汇校、汇注、汇评”(项目编号:22&ZD264)阶段性成果。
作为纪传体史书,《魏书》在“以史存人”的同时,通过选录作家及作品,也起到了“文以人传”的作用,保存了许多北魏时期的赋作文本和赋学文献,成为后世搜辑和研究北魏赋的重要文献材料来源。《魏书》以全录其辞、截取片段、著录篇名的方式...
关键词:《魏书》 北魏赋史 赋体观念 
“孤”的文学语言嬗变——下至陶渊明
《文学与文化》2023年第2期117-130,共14页 杨晓斌(译) 张静宜(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项目号:18BZW041)阶段性成果。
《〈文选〉李善注的活用--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为日本汉学家富永一登先生研究《文选》的最新成果,本书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的材料探究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本译文为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本文中作者通过考察“孤”字的义项...
关键词:《文选》 文学语言 汉魏六朝文学 陶渊明 以小见大 李善注 语言嬗变 
经纬人文:《文选》“诗”类的编排及其诗学观被引量:2
《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44-54,共11页杨晓斌 龙哲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18BZW041)阶段性成果。
《文选》“诗”类的编排是编纂者经纬人文的体现:首先按照入选诗歌的体式进行编排,依次分为“诗”“歌”“杂诗”“杂拟”四种体式,以与《诗经》相关联的紧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编排。《文选》“诗”类在体式之下,再按照题材内容、诗歌主...
关键词:《文选》“诗”类 编纂宗旨 编排方法 诗学观 
《阴铿集》的结集与流传——著录、题跋、版本相结合的考察
《励耘学刊》2021年第1期323-337,405,406,共17页杨晓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项目编号:18BZW041。
本文重点考察史志和官私书目中有关阴铿别集的著录,辑录、分析《阴铿集》及相关诗文集中的题跋,并结合现存明清以来各种《阴铿集》的版本,梳理勾勒《阴铿集》的结集、版本演变及其流传路径。阴铿的诗文作品原结集为三卷本,到隋代时散佚...
关键词:阴铿集 赵与懃刻本 阴常侍诗集 
流动性与稳固性:《文选》“赋”类篇题源流考论
《文史哲》2018年第5期153-164,共12页杨晓斌 
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第二批)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文选》中收录诗文的篇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从最初的编纂到后来流传中的变化与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篇题的稳固性。以《文选》"赋"类为例,原作原有篇题,有些是《文选》编纂时改变原篇题而另拟新题,有些是在流传过程中抄...
关键词:《文选》“赋”类 篇题 流动性 稳固性 分篇 
名物、民俗释证与诗歌文本解读——以阴铿《广陵岸送北使》为例
《文献》2018年第2期74-79,共6页杨晓斌 
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第二批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诗歌文本解读的基础是对相关文献的正确理解和阐释。从名物来历、形制及民俗文化方面考察,樯乌是古代用来观测风向、风力大小的仪器,刻为乌形,立在桅杆顶上,可随风旋转;同时樯乌也是祥瑞的标志,象征可以战胜灾难、出行吉祥。结合版本校...
关键词:名物考释 民俗释证 文本解读 《广陵岸送北使》 
“槐”意象的生成观照与隐喻认知被引量: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19-128,共10页杨晓斌 杨沐晓 
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项目(第二批);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魏六朝集部文献集成"(项目批准号:13&ZD109)的阶段性成果
先秦两汉诗文中出现的槐树,尚处于写实或借指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槐之作颇多,或专咏,或藉槐抒怀,"槐"意象的文化内涵逐渐确立,并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照。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与符号,可以通过生成观照来审视其渐进的轨迹与历程,通...
关键词:“槐”意象 生成观照 隐喻认知 文化内涵 历史延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