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斯洛特

作品数:10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美国迈阿密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德性认识论世界哲学心理基础情感主义伦理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道德与文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在通往“世界哲学”道路中肯定日常生活的价值
《思想与文化》2023年第2期399-407,共9页迈克尔·斯洛特 杨柳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家‘成人’思想的形上意蕴研究”(18CZX040);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儒家‘成人’观念的赓续谱系与当代创化”(2022RW039)
世界哲学不仅是比较哲学的一种新形式,它试图在分判与甄别不同哲学传统的基础上,站在自身之外反观并批评自己所具有的传统,以期将不同文明中最好的思想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日常生活而言,印度思想与希腊哲学提出种种质疑或挑战...
关键词:世界哲学 日常生活 积极价值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性——“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2022”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23年第1期13-38,共26页江畅 王南湜 迈克尔·斯洛特 李景林 刘成纪 托马斯·迈克尔 吴凡明 万兆元 曲红梅 张丰乾 李家莲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随之明显增加,人类发展面临着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变化的不确定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 文化研究中心 哲学学会 中国传统价值观 协同创新中心 价值共识 对话与交流 
世界哲学:冯契与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期33-34,共2页迈克尔·斯洛特 章含舟(译) 
冯契是最早提出“世界哲学”观念的中国学者之一。其所指的世界哲学并非阿尔奇·巴姆式的比较哲学,而是在我们生存的土地上,考虑并试图融汇两种或两种以上主流的、内生的哲学传统:印度哲学、中国哲学以及受德国哲学影响的西方哲学(日本...
关键词:德国哲学 印度哲学 冯契 三种文化 西方哲学 
作为一种本能的移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7,共7页迈克尔·斯洛特 王坤(译) 
当前学界和普通大众虽然对移情非常关注,但对移情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经验事实的研究却没有充分展开。移情包括两种基本形式:投射性移情和情感性移情。情感性移情源于人的心理本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模仿。移情是人类所具有的真正的利...
关键词:移情 本能 利他主义 
反康德主义者眼中的康德
《德国哲学》2017年第2期65-88,230,共25页迈克尔·斯洛特 李家莲 高静 
我认为每一种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伦理学理论都应该吸收康德学派的思想,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或应该承认,我们受到了康德的创新性的影响,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他清晰的历史观和概念性的道德观的影响。我将要从康德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
关键词:绝对命令 假言命令  幸福 内在性 
阴阳与道德情感主义(英文)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2期3-15,共13页迈克尔·斯洛特 
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
关键词:  道德情感主义 
道德的心理基础--关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对话被引量:3
《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1期10-15,共6页江畅 迈克尔·斯洛特 李家莲(译) 
2016年8月,美国当代道德情感主义代表人物、迈阿密大学哲学系教授迈克尔·斯洛特应邀来到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哲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在此期间,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以"道德的心理基础"这一问题为核心,从道德的人性...
关键词:情感主义 心理基础 道德 伦理学 人性基础 对话 哲学家 德性 
认识论的阴与阳被引量:2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29-37,148,共9页迈克尔·斯洛特 李家莲 江畅 
德性认识论是最近几年产生的一种新的认识论研究方法,阴阳概念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德性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对德性认识论而言至关重要。接受力和决断力构成了认识论的阴与阳,阴阳是共感证实和知觉证实的基础,离开了阴阳以及阴阳必...
关键词:德性认识论 阴阳概念 接受力 决断力 
作为德性的正义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1期29-43,共15页迈克尔·斯洛特 阮航(译) 臧政(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创新项目“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谈到作为德性的正义,我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即使我们所设想的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某些(根本的)关涉,但罗尔斯和其他一些人则直接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第一德性",因而"作为德性的正义"是适用于个人还是适用于社会...
关键词:社会正义 德性 个人品质 个人正义 社会制度 罗尔斯 歧义性 
从德性伦理学到德性认识论被引量:1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B12期152-168,共17页迈克尔·斯洛特 李家莲(译) 
1958年,哲学界发生了德性伦理的复兴。1980年,从厄内斯特·索萨的一篇文章开始,这种复兴转变成为德性认识论的复兴。不过,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就时间和内容而言,一种复兴是否对另一种复兴造成了影响。或许可以说,在当今的时代,这两种形式...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 认识论 哲学界 文章 当代 时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