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X006)

作品数:14被引量:120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乔清举张斯珉王汐朋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儒家生态意义生态生态哲学中国哲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德性之知:认识论视野下的张载生态哲学
《北方论丛》2017年第5期138-143,共6页王汐朋 
教育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宋易学哲学的生态维度研究"(14JJD72000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11AZX006)
张载的"德性之知",是以宇宙共同体为认知对象的生态认识方法。在这种认识视野下,宇宙存在"幽明"的双重境域和"太和纟因纟昷"的运动形式。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境界,不是"我"与他者的直接关系,而是通过"我"与宇宙本体的关系,间接架构起"...
关键词:德性之知 幽明 太和 民胞物与 大其心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被引量:36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43-62,205,共20页乔清举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2013年度招标课题项目"朱熹哲学新探--从生态的角度出发"(13YB03);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哲学"的概念首先出现于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法国最早,德国最为系统和深入,日本最多;德、日均出现了多种多卷本的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中国哲学"在东亚的出现则是世界历史形成、东亚近代化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哲学学科 以西释中 对象性态度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论儒家自然人性论与礼乐教育的关系被引量: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张斯珉 乔清举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X006)
儒家的自然人性论将"性"界定为天赋的客观材质与能力,不涉及道德属性。因此,人能否成德依赖于后天的教化,礼乐便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内在的人性会与外物相接触,表现为外在的情。礼乐教育都作用于情,但两者的方式有差异:"礼"通过礼仪制度...
关键词:儒家 自然人性论 礼乐 性情 
孤云诗意——崔致远诗之哲学研究被引量: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123-129,共7页乔清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11AZX006)
海德格尔提出"人诗意地栖居"的思想,其所谓"诗意"乃是"此在"通达"存在";其所谓存在,乃是自然的生意、生机,与儒家哲学之原始意义相通;其所谓做诗,则是人通达存在的一种方式。新罗诗人崔致远以其在大唐为异乡、异文化,归国后而为精神上...
关键词:崔致远 诗意 存在(Sein) 儒家 
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维度被引量:21
《哲学研究》2013年第6期62-71,共10页乔清举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编号11AZX00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认同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研究"(编号12&ZD006)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环境间以及生物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在天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总是动态地趋于和谐,故生态思想史家把生态学定义为一门在自然界中发现和谐、“专门研究和谐的科学”;由此,“生态”遂具有超出事实描述的价值意...
关键词:生态哲学 人类共同体 维度 儒家 存在状态 生态系统 生态思想 价值意义 
儒道尊严思想简论被引量:5
《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107-112,共6页乔清举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项目批准号: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尊严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威严,也是德性的结果。先秦儒家认为人因其德性而具有尊严,这是"德性尊严论",类似于康德的自律尊严论。同时,先秦儒家也强调人的尊严应该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老子宣称道具有尊严,可称为得道...
关键词:儒家 道家 康德 尊严 超自律 
朱子的境界论思想简论被引量:3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18-23,共6页乔清举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11AZX006)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朱子哲学研究的范式采用的主要是西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他的格物说,且把它作为主客体的认识关系问题,忽视了朱子哲学的中国特点。文章打破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运用冯友兰的境界论思想来研究朱子哲学...
关键词:朱熹 冯友兰 哲学 境界 
论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9
《现代哲学》2012年第4期93-98,共6页乔清举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研究"(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
关键词:自然之魅 祭祀 生态 儒家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通”的思想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17
《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113-123,共11页乔清举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研究”(项目编号: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通"是儒家自然哲学"究天人之际"的重要概念,指两个或更多对象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的相互交换、吸收和影响;西方哲学无之。通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现象之间的通气;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通气;三是人自身的通气;四是人和人...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儒家自然哲学  生态 
论朱子的理气动静问题被引量:12
《哲学动态》2012年第7期70-80,共11页乔清举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态哲学史研究"(11AZX006)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太极或理的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界历来争议较大甚至观点截然相反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是在哲学范式下进行朱子哲学研究的首创者,他认为在朱子哲学中,有动之理,亦有静之理,但理不动亦不静。...
关键词:朱子哲学 动静 理气 哲学研究 哲学范式 首创者 冯友兰 太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