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50009)

作品数:20被引量:5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燕世超段吉方舒开智马龙潜肖琼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探索与争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革命文学与时代关系的历史性探索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年第5期70-75,共6页燕世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
在革命文学论争期间,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从意识决定存在出发,在革命与时代的关系上,对一系列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事实证明,阿Q时代没有过时,鲁迅不愧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家。鲁迅和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必须与时代同步,创作要遵循自身的规...
关键词:革命文学 时代 论争 
“革命人”与文学自由——革命文学论争视野下的文学主体论
《韶关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燕世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
要从事革命文学,首先要做"革命人"。要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有正确的认识,就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有深切感受,还要敢于正视现实和黑暗。文艺是独立的,但文学家却是不自由的;...
关键词:文学主体 “革命人” 文学自由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被引量: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28-31,共4页段吉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201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WYXM041)的阶段性成果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各种新兴文化思潮的崛起既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理论发展与对话的机遇,同时也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着现实文化经验的洗礼和深度考验.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文学理论发展的现实来看,还是就文学理论内部的...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历史语境 问题逻辑 理论模式 
“单刀直入”:美学与政治性艺术的特性被引量:2
《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6期62-66,共5页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施立峻 
国家留学基金(201206235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
先锋派艺术作品并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物,其形象或话语总是试图表达更为复杂的内涵,并在政治宣传和艺术自律之间打开一个新的审美领域。一方面,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它已经失去了思想的政治潜力,但它仍然保留...
关键词:审美 政治 意识形态 图像 艺术自律先锋派 
《手稿》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被引量:3
《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段吉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阶段性成果;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号:10CZW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资助编号:201104526)阶段性成果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
关键词:马克思 《手稿》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经典阐释 价值重塑 
“政治寂静主义”与《巴黎手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第2期70-78,317,共11页张蕴艳 
上海交通大学2012青年科研实践基金项目资助,课题编号11QN04;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资助,编号2009JJD75000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个丰富多义的文本。通过仔细爬梳此文本,笔者发现,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许多富有张力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依然具有新鲜的启发意义。其中,关于"政治寂静主义"的命题就与中国当代文...
关键词:“政治寂静主义”、《巴黎手稿》 “经济决定论” “历史进步论” “政治终结论” 
关于中西方两种美学观的比较论纲——隐秀说和显隐说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被引量:6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09-113,共5页杨继勇 杨献捷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2009JJD75000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以来文艺本质问题的论争及其理论探析"(07AZW001);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文艺美学视域中的形式多重结构论"(2011YQQ009)
中国当代艺术学、文论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如何继承传统、借鉴中外,这通过学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可获得启示价值。比较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可发现其间虽然反差巨大,但审美原则、审美思路、表达方式和方法论等却具有...
关键词:隐秀 显隐 艺术哲学 审美 方法论 《文心雕龙》 
悲剧与现代自由——伊格尔顿的现代自由观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33-40,共8页肖琼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阶段性成果
由于对绝对自由的奉行和误解,人类悲剧历史不断上演,人类终极价值体系最终轰然倒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重提伦理问题迫在眉睫,并且认为悲剧可以成为价值的唯一生成基础。文章从以往理论家对自由的探讨出发,比较出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
关键词:伊格尔顿 悲剧 现代自由 
“劳动创造了美”质疑被引量:2
《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6期209-212,共4页燕世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50009);汕头大学教改项目
"劳动创造了美"并非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发生的基本观点,原始社会人类学会打造工具这一阶段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并不具有关键作用。自然美先于人类而客观存在,与劳动没有必然联系。
关键词:劳动  工具 形式美 
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以孙悟空视觉形象的建构为例被引量:7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133-137,共5页王大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编号:2009JJD750009)阶段性成果
审美习俗是对特定族群审美经验的某种引导和约束,受地方性生产方式的影响,审美经验的形成受制于显性的审美习俗和隐性的情感结构。本文以中外文化对孙悟空视觉形象的不同构建为例,思考审美习俗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符号...
关键词:审美习俗 历史性 地方性 孙悟空 视觉形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