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8)

作品数:26被引量:17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栋李启成雷磊苏亦工李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法学杂志》《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法治明清时期健讼礼治先秦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代初期祀“太一”制度成因考论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15年第12期126-128,共3页朱喆琳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系重构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10JZD0028)
汉武帝时期对"太一"的祭祀高度空前绝后,完成了对国家信仰的初步整合,其制度设计的动因涉及社会信仰、文化传统、政治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巫术信仰、汉代朝廷的政治理性共同完成了对"太一"至高神格的塑造,反映出制...
关键词:汉代 郊祀 太一 
忠孝与神圣:宪法上服兵役义务的法理变迁被引量:4
《法学家》2015年第5期146-158,180,共13页李富鹏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系重构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宪法服兵役义务为研究对象,借由"五五宪草"第127条和"五四宪法"第103条所提供的两种立宪思路,深入分析服兵役义务的法理基础,并探讨其对当下的现实意义。服兵役义务彰显了国民与国家之间极端的关系,其将个体权利与国家主权的宪法...
关键词:服兵役义务 宪法 忠孝 神圣 法理变迁 
息讼、健讼以及惩治唆讼
《中西法律传统》2014年第2期71-90,共20页陈丽蓉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批准号10JZD0028)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学者围绕宋代以降民众的权利意识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官府倡导的息讼作为权利意识高涨的对立面,不断遭到学者们的冷嘲热讽,甚至于某些学者认定官府鼓吹息讼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基层官府的人力不足,减少公共产品的服务支出,抑制民众...
关键词:官府 意识 息讼 学者 权利 民众 
从典制到典权的基本定型——民初大理院对传统典制的近代化改造
《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8期104-108,共5页邹亚莎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10JZD0028
民初大理院通过一系列的民事判解例完成了传统典制到近代典权的基本转型。在司法实践中,大理院在形式上对典习惯的尊重,以及技术层面上温和、渐进的方式,并不能掩盖其对西方法精神的迎合及对固有法律精神的抛弃。大理院将典权基本界定...
关键词:大理院 判解例  典权 
《清议报》时期改良派宪政思想述评
《中西法律传统》2014年第1期110-129,共20页舒砚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对宪政的集体性追求,始于1894年甲午战败后对国家政制的反思,从那时起宪政作为救亡图存之'药方'开始被搬上历史舞台。[1]虽然孙中山的共和立宪之路与改良派的君主立宪之路几乎同时开始[2],但是就中国近代宪政探寻总...
关键词:集体性 改良派 中国 君主立宪 宪政 时期 总体 清议 
法律程序为什么重要? 反思现代社会中程序与法治的关系被引量:91
《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376-395,共20页雷磊 
教育部201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系重构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的阶段性成果
以往关于法律程序之价值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基于外在价值的程序工具主义与基于固有内在价值的程序本位主义。但这两种理论都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法律程序对于法治而言是重要的"。为此,必须从构成性内在价值的角度来探讨程序与法治的关系。...
关键词:程序 法治 商谈 构成性内在价值 正确的公共行动标准 
德国的调解观念及其启示被引量:12
《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151-160,共10页雷磊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8)
我国目前对调解的研究偏重于制度建构与经验实证这两个层面,缺乏对调解观念的体系化研究。德国调解的实践兴起的时间虽然比较晚,但是其观念却具有普遍性意义。调解被认为是一种以沟通为基础并借助调解人的帮助和公正的程序来自负其责地...
关键词:调解观念 纠纷解决 自负其责 程序公正 
清代物权关系构建的基本路径与价值追求——以“业”的概念的再解读为起点被引量:2
《法学杂志》2014年第3期132-140,共9页邹亚莎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研究成果
以源自罗马法的所有权概念概括中国古代的物权关系并不完全恰当。通过对清代固有词汇"业"的再解读及清代典、一田二主等习惯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社会自发形成的物权法律关系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构建和价值追求:以"一物多权"为基础,权...
关键词:清代物权  路径 价值 
鸦片战争前后英美法知识在中国的输入与影响被引量:6
《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84-97,共14页李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031]
从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东渡来华传教开始,英美法知识与近代中国发生联系。英美传教士和零星中国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将一些英美法知识带到了中国,并在以林则徐、梁廷枏、徐继畬和魏源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那里,有了不同程度地回应...
关键词:英美法知识 鸦片战争前后 夷夏观 
中国古代权威秩序中的法统——一个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被引量:5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21-30,共10页张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法系重构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秩序,是由政统、道统、法统、社统等四个子系统共构而成的权威秩序。在此共构的大系统中,政统发挥着整合的功能,在整个权威秩序中居于主导地位;法统得到政统的支撑,体现道统的价值理念,在国家公共领域建立强制性的...
关键词:超级国家社会 权威秩序 法统 结构与功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