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114)

作品数:55被引量:11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杨姿张娟谭桂林张克林敏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鲁迅研究都市纪念馆信仰鲁迅形象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
《四川戏剧》2018年第12期57-60,共4页钱旭初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项目编号:11&ZD114)阶段性成果
北京鲁迅博物馆伴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从封闭型国家意志的空间缩影逐步走向开放、多元的资本空间,从单一、单体的宣传走向丰富、群体关系的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它以开放的姿态链接高端的象牙塔和基层的学校、社区,将前...
关键词:北京鲁迅博物馆 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形象 城市名片 
《野草》中的“陌生人”世界和城市批判被引量:1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26-133,共8页张娟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东南大学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人文社科)重大引导课题"鲁迅城市写作的精神向度及当代意义"(2242018S10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国民启蒙裹挟在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社会还处于动荡和未成形的状态中,就已经以启蒙的姿态介入到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中去。本文主要从《野草》中的城市"陌生人"形象出发,对《野草》中涉及到...
关键词:鲁迅 《野草》 陌生人理论 城市批判 
死亡如何虚构——从鲁迅《死后》与余华《第七天》的比较研究谈起被引量:5
《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8期35-43,65,共10页张娟 
20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阶段性成果;东南大学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人文社科)重大引导课题"鲁迅城市写作的精神向度及当代意义"(2242018S10032)阶段性成果
《第七天》问世以来,在民间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关注。民间掀起了批判余华的话语狂欢,主要批评点集中在余华小说中新闻式的罗列,认为其文学想象力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并没有超过微博微信的水平,这种批评实质来自于普通读者对作家写作内...
关键词:余华小说 《死后》 鲁迅 虚构 死亡 文学想象力 话语狂欢 认识能力 
鲁迅作品的戏剧形式在日传播及其影响被引量:2
《文学评论丛刊》2017年第2期51-60,共10页林敏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批准号:11&ZD114)阶段性研究成果
鲁迅早已成为“世界的鲁迅”,各领域的诸多学者关注着鲁迅及其于世的巨大影响,深入研究挖掘着鲁迅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本稿将主要借助日本两大纸媒《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的相关报道,从宏观层面上全景式展现在日鲁迅作品戏剧化改...
关键词:鲁迅 戏剧 读卖新闻 朝日新闻 阿Q正传 藤野先生 
以空间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生成——从《八道湾十一号》谈起
《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11期90-96,41,共8页张娟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东南大学中央基本科研业务基金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道德国情调查决策咨询研究基地srtp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八道湾十一号,坐落在北京西城。据史料记载,这里在清末是正红旗所辖地,原来是宫廷的仓库,有的认为是宫衣库,有记载认为是银库。鲁迅、周作人把这里写作“新街口八道湾”,有时写作“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
关键词:文学史 空间 史料记载 周作人 写作 鲁迅 
异质空间视角下鲁迅杂文的文学性被引量:3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124-129,共6页张娟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东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现代城市文学的日常生成机制"(3213005415)
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理论将研究视角聚焦于都市空间的差异性,从这一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鲁迅的杂文写作,会发现鲁迅在杂文中忠实记录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的异化与杂糅。这种异质空间在鲁迅杂文中主要以"咖啡厅""跳舞场"和"租界""华界...
关键词:异质空间 杂文 思想越界 文学性 
日本对鲁迅作品戏剧形式的接受及传播——以日本剧作家改编作品为中心被引量:3
《扬子江(评论)》2017年第2期44-54,共11页林敏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项目编号:11&ZD114)阶段性成果
戏剧作为文学传播的载体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及灵活的传播途径。鲁迅作品的戏剧化、舞台化能够使鲁迅原本较艰深晦涩的文字作品通过视觉化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日本剧作家从剧本创作、情节构思、舞台美术、音乐设计等角度将之放入日本戏剧...
关键词:鲁迅作品 传播途径 改编作品 戏剧形式 剧作家 日本 文学传播 文字作品 
“川流不息”的日常生活到“中国人的生命圈”——从鲁迅文本的空间构建探究其市民意识的生成
《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3期20-27,共8页张娟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阶段性成果;东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东南大学项目2013-161)
鲁迅身处20世纪初期,正是中国早期市民社会发育的黄金时期。鲁迅自绍兴始,长居于都市,作品有绝大部分以市民为写作和批判对象,个人生活体验与职业选择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鲁迅的思想,亦与早期市民意识之建构相关。鲁迅研究在国民...
关键词:市民意识 鲁迅文本 中国早期 人的生命 日常生活 空间 20世纪 黄金时期 
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资料的利用与形象建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92-97,共6页谢青松 唐东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11&ZD114)
新时期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语文课程改革,相应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也进行了改革、重编。在这些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中,鲁迅作品仍保持着主导者的地位,但它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所变化,并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中学语文...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语文教材 鲁迅资源 鲁迅形象 
鲁迅的古典小说理论与20世纪下半叶相关研究关系被引量:2
《关东学刊》2016年第8期5-20,共16页刘克敌 
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的子课题"鲁迅与20世纪中国学术"(11&ZD114)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鲁迅的有关研究成果如《中国小说史略》等,虽然迫于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不得不大加赞美,但在具体研究中却很少注意到对鲁迅的此类研究给予阐释和发扬光大。尽管鲁迅的一些观点经常被引用,...
关键词:鲁迅 古典小说研究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学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