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ZW005)

作品数:17被引量:3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树国梁爱东南伟舒蓉段开正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东方丛刊》《齐鲁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文化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诗经》国家祭祀上古鬼神信仰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谶纬神话与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构建被引量:4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85-90,共6页张树国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6JA75011-4402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CZW005)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
关键词:谶纬神学 郊庙祭祀体系 国家祭祀 
汉武帝时代国家祭祀的逐步确立与《郊祀歌》十九章创制时地考论被引量:5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49-57,共9页张树国 
教育部2006年人文社科项目<汉-唐郊庙歌辞研究>(06JA75011-44024);国家社科基金<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03CZW005)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
关键词:郊祀制度 《郊祀歌》十九章 国家祭祀 元鼎六年 太初元年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被引量:4
《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180-188,共9页张树国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汉-唐郊庙歌辞研究>(06JA75011-4402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03CZW005)的成果之一
太阳崇拜在宗教生活领域体现为周而复始的郊祀仪式。上古五帝为太阳崇拜部落,是郊祀仪式中五方上帝之原型;商代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联系最为紧密,突出体现为扶桑神话、十日神话与祖先祭祀的关联;《九歌.东君》是上古时代日食禳救仪式的...
关键词:太阳崇拜 郊祀仪式 朝日夕月 文学再现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被引量: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69-77,共9页张树国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6JA75011-44024);国家社科基金(03CZW005)
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
关键词:国家祭祀 郊祀制度 郊祀歌辞 
图腾记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东方丛刊》2007年第2期11-27,共17页张树国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03CZW005)专题论文。
图腾(totem)一词来源于北美五大湖地区阿尔衮琴人的说法,“ototeman”意为“他是我的一个亲戚”,“亲戚”指命名某一氏族的动物物种。严复1903年翻译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时首次将“totem”一词译成“图腾”。关于图腾定义及其制度...
关键词:图腾制度 中国古典文学 记忆 《社会通诠》 “亲戚”  
诗成何以感鬼神——上古帝王与郊庙祭歌形态关系探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87-191,共5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3CZW005)
诗乐舞为上古祀神仪式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周因于殷礼,祭祀礼仪中的诗篇大部分为“史巫祝宗”之辞,为仪式用语,保存在《诗经》的雅颂中,与乐舞一起服务于降神、娱神的需要。
关键词:帝王 鬼神 郊庙祭歌形态 
元杂剧与南戏中人物上下场的表演按语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60-65,共6页刘晓明 张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CZW005)
元杂剧中有所谓“开呵”,是人物上场时自我表白的按语,这种按语主要为自我介绍,但也伴有叙说剧本梗概、交代情节、请求赏赐等功能。“开呵”本是古代伎艺人开场时的熟例,元杂剧和南戏继承这一表演传统,并在表演形态上加以改造,由原来单...
关键词:元杂剧 表演 开呵 按呵 收呵 
钟鸣鼎食中的上古诗——西周初年礼制变革与《诗经》祭享诗的原始关联被引量:2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54-59,共6页张树国 南伟 舒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CZW005)
列鼎与编簋、编钟及笾豆构成了周代礼制的礼器系统,以钟鸣鼎食为代表特征的周代列鼎制度是贵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与《诗经》雅颂中的仪式性乐歌一起用于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尊祖、敬宗及收族的礼仪场合;“钟鸣鼎食”涵盖了《诗经》时...
关键词:钟鸣鼎食 列鼎制度 仪式化乐歌 
“边声”与“华音”:民族碰撞中的汉代乐章被引量: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66-169,共4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03CZW005)
汉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碰撞促进了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归化。反映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风物与歌谣的引进和传唱,二是少数民族乐器的引进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汉地的歌诗艺术。
关键词:汉代 四夷之音 北狄乐 西域乐 
《远游》结构的内在矛盾、作者及文学影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235-242,共8页张树国 梁爱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编号:03CZW005)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
关键词:《楚辞·远游》 淮南王刘安 《大人赋》 扬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