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770013)

作品数:9被引量:4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惠富平张祥稳李琦珂黄富成何红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水土保持》《农业考古》《池州学院学报》《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水土流失玉米生产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4
《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8,共8页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5JA770013)
现代常规农业依赖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外源性物质投入,它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农业技术...
关键词:传统农业技术 生态农业 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农业科技被引量:5
《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83-86,共4页李琦珂 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研究";项目编号为05JA770013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科学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日益减少、大量珍贵种质资源迅速消亡、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是生物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在此视角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复种轮作 间作套种 害虫防治 
东北地区农业系统资源利用方式及其效益的历史变迁
《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4期119-128,F0003,共11页李琦珂 王思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研究"(05JA770013)
历史上东北地区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沼泽遍地。生息繁衍于此的东北先民,或渔猎,或游牧,或农耕。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中期实行招垦政策以来,东北地区的荒田、草地、山林、沼泽,均得到了大面积的农业开发,造成农田系统对草地系统、森林系统...
关键词:农业系统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利用效益 历史变迁 东北地区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被引量:3
《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张祥稳 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5JA770013)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
关键词:山地 玉米生产 水土流失 遏止措施 清代中晚期 
先秦时期土壤与植物生态关系利用研究
《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200-204,共5页何红中 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研究";项目号:05JA770013
The soil and plants ar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mankind’s survival.With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gradually knew there was the ecological relation of a kind of system ...
关键词:植物资源 生态关系 先秦时期 土壤 利用 人类发展 有毒植物 物质基础 
清代乾隆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之特点初探被引量:2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104-109,共6页张祥稳 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研究"(05JA770013)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是我国自然灾害史上一个重要时段。统计分析表明,这一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有:灾害种类繁多,以水、旱、雹灾为主;灾害频繁,被灾州县厅次众多;各灾种的地区分布存在极大差异,并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群发性...
关键词:乾隆时期 自然灾害 特点 
清代中晚期山地广种玉米之动因被引量:7
《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34-38,72,共6页张祥稳 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5JA770013)阶段性成果。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 山地 玉米 作物推广 
汉代江淮地区陂塘水利发展及其环境效益被引量:6
《中国农史》2007年第2期3-8,共6页惠富平 黄富成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编号:05JA770013)。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的陂塘水利对农业进步及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作用。筑堤蓄水,改变了降水及山川溪水的时空分布,可防洪防涝,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发展水产养殖;陂塘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里暑湿...
关键词:汉代 江淮地区 陂塘工程 农田水利 生态环境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被引量:17
《中国农史》2006年第3期13-21,共9页张祥稳 惠富平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5JA770013)。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 山地 玉米生产 水土流失 遏止措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