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8JJD720043)

作品数:23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姚卫群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宗教与哲学》《哲学研究》《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佛教婆罗门教印度哲学印度宗教奥义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印度两大哲学体系的核心理念之异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77-81,共5页姚卫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印度主要哲学经典研究"(12BZX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08JJD720043);北京市优博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佛教的核心思想及其与东方文化中其他思想的关联研究"(20121000105)阶段性成果
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是古印度哲学中内容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这两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探讨这种关联,分析二者中的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点与共同点,对于认识印度哲学的精髓,了解东方文化...
关键词:东方文化 印度哲学 婆罗门教 佛教 奥义书 
古印度思想史上对神造世理论的批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81-85,共5页姚卫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印度主要哲学经典研究"(12BZX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08JJD720043);北京市优博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佛教的核心思想及其与东方文化中其他思想的关联研究"(20121000105)阶段性成果
古印度思想史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世间事物是如何形成的。不少宗教派别认为世间各种事物或世界自身是神或某种超自然的存在者创造的。但古印度思想流派中的弥曼差派、佛教以及顺世论对于神造世理论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而且这三派对...
关键词: 自在天 印度宗教 东方哲学 《颂释补》 《十二门论》 《摄一切悉檀》 
古印度的“禁欲”与“享乐”观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62-67,共6页姚卫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印度主要哲学经典研究"(12BZX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08JJD720043);北京市优博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佛教的核心思想及其与东方文化中其他思想的关联研究"(20121000105)阶段性成果
如何对待人的欲望和享乐是古印度哲人讨论的重要问题。多数思想流派由于持轮回与解脱的理论,因而为了消除人的业力,并达到解脱,都主张控制人的欲望。印度历史上主张人应无所顾忌地在世上尽情享乐的派别是少数,只有顺世论一派持此主张。...
关键词:禁欲 享乐 婆罗门教 佛教 耆那教 
古印度奥义书中的事物生成理论及其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5-20,共6页姚卫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X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项目(08JJD720043);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21000105)
奥义书在印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后世的许多哲学思想体系与奥义书的理论有密切关系。金卵论、要素论、梵我论是奥义书哲人在分析事物的起源或生成时提出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对印度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哲学或宗教流派基本思想的...
关键词:吠陀文献 奥义书 金卵论 要素论 梵我论 印度哲学 
古印度哲学考略被引量:2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62-71,158,共10页姚卫群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印度主要哲学经典研究"(12BZX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哲所)重大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08JJD720043)阶段性成果
古印度哲学包括大量丰富多彩的思想,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耆那教哲学、顺世论哲学等是这一哲学体系中的主要理论形态。这些哲学理论在古代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思想融合,加快了东方特色...
关键词:印度哲学 东方思想 婆罗门教哲学 佛教哲学 中印文化 
从《梵经》及其注释看佛教与吠檀多派的理论差别
《宗教与哲学》2013年第1期217-228,共12页姚卫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8JJD720043
佛教和吠檀多派是古印度的两个重要思想派别,两派在理论上有不少明显差别。吠檀多派的主要经典《梵经》及其注释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这种批判,我们可以了解两派在一些基本哲学问题上的思想冲突。这种冲突和理论差别与古代印度的...
关键词:《梵经》 吠檀多派 商羯罗 佛教 印度哲学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事物形成观念比较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3-9,109,共7页姚卫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项目(项目号:08JJD720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古印度宗教派别往往都比较重视对世间事物形成问题的探讨。诸教中在这方面较突出的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两教的这类思想都与印度远古的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婆罗门教哲学中提出的主要理论有转变说、积聚说和幻变说。而佛教...
关键词:事物形成 佛教 婆罗门教 吠陀 奥义书 
印度古代哲学文献中的“四大”观念被引量: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62-67,共6页姚卫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哲所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08JJD720043)阶段性成果
"四大"是古印度哲学中经常论及的四个物质元素,在许多派别的重要文献中都有记述。印度哲学中的顺世论将"四大"作为其理论的核心;胜论派、正理派以及耆那教也认为"四大"实有;大乘佛教、数论派及吠檀多派中的主流思想否定"四大"的实在性...
关键词:四大 元素 顺世论 胜论派 印度哲学 
佛教与婆罗门教“苦”的理论比较被引量: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64-70,共7页姚卫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08JJD720043)的研究成果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生命中存在的"苦"的现象十分重视,将探讨苦的形成、灭苦的途径等作为构建各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两教关于苦的看法从思想来源上说与印度古代圣典奥义书有一定的关联;二者都认为轮回形态在本质上就是苦,苦产生的根本原...
关键词:佛教 婆罗门教 印度哲学  奥义书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极微”观念被引量:1
《哲学分析》2011年第4期56-65,197,共10页姚卫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外哲所项目(项目批准号:08JJD720043)
"极微"观念在印度古代哲学中有重要影响。印度历史上流行的多数哲学派别都对其给予关注。胜论派、正理派以及佛教新有部等认为极微是构成世间事物的最小物质单位,是实在的;吠檀多派和数论派认为极微不实在;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则部分...
关键词:极微 要素 胜论派 吠檀多派 佛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