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05)

作品数:41被引量:5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韩星刘学智肖建原曹树明白延辉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哲学研究》《西藏研究》《宗教学研究》《船山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佛教辨析儒学儒家三教关系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梁武帝处理三教关系的教训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58-61,共4页韩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阶段性成果。
梁武帝早年即受儒释道三教熏陶,后来对三家学说均造诣颇深,并运用到个人信仰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上。他虽有会通三教的可贵思想,但对三教关系又颇为纠结,力图并存三教、并用三教,但以佛教为唯一正道,最终未能平衡三教关系;又以政治的力量...
关键词:梁武帝 儒道释 三教并存 三教失衡 亡国灭身 政教合一 
以儒为主 道佛辅助——康熙帝处理三教关系的经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39-48,共10页韩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的阶段性成果
康熙从小勤奋好学,精研经典,儒学造诣很深。在对待和处理三教关系的问题上,他首先确立了"崇儒重道"、以儒治国的基本方针,化民成俗,文教为先,使儒学在清朝社会特别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获得了正统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佛教、道教也适度尊崇...
关键词:康熙 三教 以儒为主 道佛辅助 康乾盛世 
儒佛之辨与王阳明三教思想的变化
《哲学研究》2019年第7期48-56,共9页米文科 刘学智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编号11JZD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教异同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与朱子学主张的三教三道、“本天”与“本心”之分不同,王阳明认为儒佛道三教同出一源,三教一道,圣人既“本天”又“本心”,“本心”即是“本天”。儒家与佛老的差异不在以心为学,也不是认心为性...
关键词:王阳明 儒佛之辨 三教一道 本心 虚无 
儒道佛之间:三国至清末历代朝廷处理三教关系的模式·特征·经验被引量: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5-13,共9页韩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
三国至清末历代朝廷在道、政、教的三元结构下,形成了以政为主、以教为用的政教关系模式,帝王对三教总体上处于主动、主宰的地位。历代朝廷在处理三教关系时逐渐形成了三教并用、以儒为主、道佛辅助的三教关系基本模式。在三教关系的演...
关键词:儒道佛 政教关系 三教关系 人文理性 三教合一 
论梁启超孔教观的转变及其佛学因缘被引量: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99-105,共7页曹树明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
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其孔教观具有浓郁的公羊学色彩。然而在其思想观念之隐性层面的私人信件中却表露出对此种孔教观的怀疑。变法失败后的1902年,梁启超开始公开反对保教...
关键词:梁启超 孔教观 佛教 
心性论视域下的胡直与明代王学的儒佛之辨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7-12,共6页米文科 刘学智 
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5)阶段性成果
作为"三教一道"论的积极提倡者,以胡直为代表的,包括王阳明在内的明代王学学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回答了当儒佛道三教的义理旨趣都走向心性论后,三教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王阳明和王龙溪认为,儒佛道三教在心性上的分别就在于见性有偏...
关键词:胡直 三教一道 王学 儒佛之辨 
论“主体”“此在”和“心体”——从康德、海德格尔到王阳明被引量:1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99-107,共9页张小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5)阶段性成果
康德把主体提升到本源性高度,将形而上学奠基于人的纯粹理性,使有限的理性承担起形而上学的内在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重任。然而,康德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其原因有二:一是本体被客体化为不可知的物自体,造成主体对本体的追问成为无休止的过...
关键词:康德 海德格尔 王阳明 主体 此在 心体 
《华严法界观》作者考辨被引量:1
《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2期40-49,共10页刘峰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5)的阶段性成果
历史上长期视杜顺为华严宗初祖的看法,在近代中日两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中,质疑杜顺初祖地位的主要观点和根据之一,便是认为《华严法界观》并非杜顺所作,而是从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中抄录而成的。本文通过对澄观《大方广佛华...
关键词:杜顺 《法界观》 澄观 凝然 
初唐儒家话语下的三教关系被引量:1
《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109-114,共6页韩星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5)的阶段性成果
贞观之治的基本治国方略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是儒家治理之道的典型体现。唐太宗的三教政策是其治理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一般认为,唐初三教政策是儒、释、道三足鼎立,这种说法稍嫌笼统。事实上,唐太宗取了重儒、崇道、尊佛的总体政策...
关键词:初唐 儒家话语 三教关系 
董仲舒对黄老道家价值理念的吸收融合被引量:1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5期91-97,共7页白延辉 
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的子项目"先秦汉魏儒道关系研究"(11JZD005)的阶段性成果
董仲舒继承发展《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形成系统的王道论,树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他从人道效法天道出发,把天道论贯彻到治世之道和养生之道,援引黄老道家天道自然、刑德相养、无为而无不为、中和等价值理念,形成以元统天的...
关键词:董仲舒 黄老道家 价值理念 天道 刑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