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51079)

作品数:21被引量:80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炎王祖哲李梅马正应张艳华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贵州大学济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更多>>
相关主题:艺术美学体育艺术本质音乐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创新与跨越: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被引量:11
《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170-185,207-208,共16页陈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的阶段性成果
美学不只是研究"美"和"艺术",而是研究人与对象世界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美学研究可能存在的三种路径和形态:生物美学、实践美学、符号美学。它们分别针对三个领域:自然、社会、艺术。美学在自然领域研究的是基于生理又...
关键词:美学 生物美学 实践美学 符号美学 
由“乐”到“戏”:中国综合艺术的发展轨迹被引量:4
《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76-83,共8页陈炎 
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乐"本是一种集赋诗、唱歌、跳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种综合艺术中的三大元素,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而这三种艺术的再一次综合,便成为"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
关键词:礼乐 诗歌 音乐 舞蹈 戏曲 
西方艺术中的感性迷狂被引量:2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12-20,共9页陈炎 
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的阶段性成果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从"迷狂说"入手,将艺术创作看成是宣泄内心情感的手段和渠道,于是便有了死尸满台的悲剧、狂放不羁的舞蹈、声嘶力竭的摇滚、人欲横流的电影等。这种感性欲望的宣泄,不仅强化了艺术创作中的激情与活力,而且可以纠...
关键词:西方 美学 艺术 感性 迷狂 
再论文学艺术的超符号性质——兼答唐小林先生被引量:2
《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122-128,共7页陈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的阶段性成果
唐小林先生从皮尔斯的符号论出发,捍卫了卡西尔将艺术等同于符号的观点。他不仅对拙作奠基于索绪尔符号论的相反观点进行了有意义的商榷,而且还试图揭示索绪尔符号论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局限性。但由于他误将"非理据性"等同于"约定性",...
关键词:符号 艺术 理据 约定 形式 意味 
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被引量:3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5-22,2,共18页陈炎 
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的阶段性成果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从"摹仿说"入手,将艺术创作看成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他们从代数的角度研究音乐,从几何的角度研究建筑,从解剖的角度研究雕塑,从透视的角度研究绘画,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这种研究既造就了西方艺术的辉煌...
关键词:西方艺术 科学精神 哲学思辨 美学问题 
儒、释、道的体育精神被引量: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69-74,共6页陈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
西方体育精神的主旨是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释放人的感性生命、比拼人的肉体机能、挑战人的行为极限。而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则与之不同:儒家"克己复礼"的追求既不利于释放被文明压抑的感性生命,又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
关键词:儒家 道家 佛家 体育 武术 
艺术本质的动态分析被引量:6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41-47,共7页陈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项目批号:07JJD751079]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的本质既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理论家所构造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被不断建构起来的。因此,任何对艺术的本质问题所进行的先验的、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界定都注定是失败的,而这些失败则给分析美学取消艺术本质的研究提...
关键词:艺术本质 动态分析 历史建构 
论审美教育对人类想象能力的开发被引量: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0-83,共4页陈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项目编号:07JJD751079)
美育不同于德育和智育,它不仅仅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感性形式,而意在开发人类的想象能力和情感能力。就想象能力的开发而言,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类的完形能力,可以培养人类的联想能力,还可以促进人类的变形能力。所有这一切,不仅是艺术创...
关键词:审美教育 完形能力 联想能力 变形能力 
中国古代“艺术”体系的特征——基于官修书目的考察
《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163-166,共4页陈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批准号:07JJD751079)阶段性成果
今天我们理解的"艺术",一般包括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但这个层面上的"艺术"(或称为"现代艺术体系"),在中国形成的时间不过一百多年。20世纪之前的中国社会中,“艺术”所涵盖的类别及...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 艺术体系 官修书目 中国社会 20世纪 官修史书 知识体系 经籍志 
文学艺术与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被引量:14
《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180-187,共8页陈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的阶段性成果;批号:07JJD751079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包括语言在内的符号系统是由可供辨识的"能指"和具有意义的"所指"组成的。而"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又是任意的,是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按照这一标准,艺术作品虽然具有可供辨识的形式特征,而且这些...
关键词:语言符号 文学艺术 约定俗成 艺术作品 艺术门类 民族语言 符号系统 社会群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