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70019)

作品数:11被引量:3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蒋宝麟许小青余子侠郑刚余文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私立大学治理抗战时期学社学人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权力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的治理模式被引量: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65-75,共11页蒋宝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新式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研究"(14CZS044)
大同大学是近代上海的一所知名私立大学,成立于1912年,初名大同学院,1923年改称大学,1928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立案之后,该校内部机构、院系课程和经费配置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大同大学的治理模式既体现本校权力结构、制度和机构...
关键词:大同大学 国民政府时期 私立大学 大学治理 国家权力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与南高派
《近代史学刊》2016年第2期18-40,共23页许小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U16Z02004)资助成果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国立北京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后改中央大学)因学术文化上立异与竞争,不断成为时人与后人指认"学分南北"的重要指标,其中的关键不仅在场域(大学),更在人事(派分),即北大派与南高派学人的观念歧异与人事纠葛...
关键词: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央大学 北大派 南高派 
大学、城市与集体记忆:19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大学城”计划始末
《近代史学刊》2015年第2期206-218,共13页蒋宝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新式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研究”(14CZS044)的阶段性成果
1932年9月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后,开启了该校稳定发展的新局面。除了提升学校教研水平,罗家伦还积极推进学校基础建设。他于1933年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中央大学从南京市中心迁往市郊、建立"大学城"的计划。该计划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央大学 南京 集体记忆 “大学城”计划 
基督教大学“中国化”意涵与实践的歧异——1930年代燕京大学“百万基金运动”研究
《近代史学刊》2015年第2期235-257,共23页陈岭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化"是燕京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其"中国化"转型得益于外部环境与内在逻辑的共同作用,因而更为中国社会所认同。1930年代初,立案后的燕京大学开始推进经费来源的"中国化",以求全面实现"中国化"转型,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为此...
关键词:燕京大学 百万基金运动 筹款 中国化 困境 
“九·一八”前后国民党文化政策解读被引量: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40-146,共7页许小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民党当局借助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两股思潮,在文化领域确立文化统制政策,加紧文化控制。其宗旨依然是"中体西用"的翻版,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倡导"尊孔读经",借助新生活运动之力,颂扬"礼义廉耻",...
关键词:国民党 “九·一八” 新生活运动 尊孔读经 科学化运动 
抗战时期高校联办的历史解析被引量: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4期12-26,共15页余子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抢占民族战争"文教制高点"并借以维系中华民族高教事业现代化进程于不坠,绝大多数高校在迁徙流转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实行联手合作办学。或两校合并办理,或多校联手合作,或以一校为主而广纳他校抱团渡险,在政府有关政策...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高等教育 高校联合办学 
抗战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返观被引量: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4期27-33,共7页郑刚 余文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
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国民政府通过重新确定研究生教育应变路向、完善学位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等举措,力图促进其恢复与发展。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战时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抗日战争 研究生教育 研究院所 人才培养 学位制度 
战后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大学困境:吴有训在中央大学之进退(1945—1948)
《民国档案》201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蒋宝麟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2013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项目"近代中国大学治理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类型比较研究"(2013M531310)阶段性成果
吴有训作为无政治背景的纯学者,于抗战胜利前夕接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学校复员问题、派系问题和战后学生运动等多方因素作用下,在此后近三年时间内,吴有训在中央大学数次提出辞职,造成极大的校政危机,并对校内的政治生态造成影响。...
关键词:战后时期 中央大学 吴有训 
学人社团、校董会与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治理机制——以上海大同大学为中心(1912—1949)被引量:1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26-134,共9页蒋宝麟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12JJD770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近代中国大学治理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类型比较研究"(2013M531310)
大同大学于1912年创办于上海,是近代中国一所办学历史较长,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私立大学。立达学社是大同大学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对大同大学的内部治理起决定作用。1928年,大同大学在南京国民政府立案,开始设立校董会。但校董会只是为依照...
关键词:大同大学 立达学社 校董会 私立大学 大学治理 
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被引量:6
《教育学报》2014年第5期67-79,共13页许小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批准号:12JJD770019)研究成果之一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
关键词:郭秉文 新教育 民国教育界 南高学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