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2BZS006)

作品数:7被引量:3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魏光奇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北学刊》《江海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清代县官任职制度中国传统政治督抚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清代乡地职役人员问题考辨被引量: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96-107,共12页魏光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清代乡地人员的设置大致分为"基层"与"地方"二级,村、庄等自然聚落一般设一人或数人,"地方"一级或为"独任制",或为"合任制"。乡地人员应充须具备"家道殷实"等条件。充任"地方"需要经地方推举、官府传验、批准等程序;基层乡地人员应充的...
关键词:清代 乡地 职役 官府 乡村社会 
清代雍乾后的赋役催征机制被引量:7
《河北学刊》2012年第6期45-50,共6页魏光奇 
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清初沿明制,通过里甲制度来催征赋役,但这一制度在其运作中很快就出现了现年负担沉重、豪劣包揽和催征系统严重紊乱等弊病。为矫正这些弊病,清廷和各地官府采取各种措施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但也仍然需要一定形式的催征。有清一代始终没...
关键词:清代赋役制度 催征机制 治理理念 
清代州县的“主奴集团”统治——透视“秦制”的根本特征被引量: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1-60,共10页魏光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对于中国秦以后政治制度的本质与特征,国内外理论界迄今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把握。由于清代政治制度是"秦制"发展的完备形态,因此,通过剖析清代的州县制度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清代州县官府是一个宗法性"主奴集团",内部充满各...
关键词:清代 州县官府 主奴集团 秦制 
清代督抚监司监察制度的弊端与异化被引量:1
《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55-59,共5页魏光奇 
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清代在各省设置督、抚和藩、臬、道等各级监司,这种制度与现代政治中的地方行政分层制度性质不同,主要职能在于督导、规范州县官行政。督抚监司在督导监察州县行政方面各有其权责。然而,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却不理想,不仅未能实现其...
关键词:清代 督抚监司制度 督导监察 州县官 州县行政 
晚清州县官任职制度的紊乱——透视中国传统政治的深层矛盾被引量:9
《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76-81,共6页魏光奇 
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资格与程序等定有完备的制度。清咸同以后,督抚多方破坏各种有关州县官任用的定制;州县官委署与补用漫无章程;滥开捐例与滥行保举导致候补人员壅塞,吏治腐败,州县官任职制度因此陷于紊乱。透过晚清州县官任职制度紊...
关键词:晚清 州县官任职制度 督抚 中国传统政治 
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探析--附论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方行政首脑权力制约被引量:13
《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161-167,共7页魏光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和乡里制度研究”(项目号:02BZS006)的阶段性成果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定有完备的制度。知州由现任官员升任、调任,知县则大部分由进士、举人、贡生、吏员和捐纳人员除授;通过划分题缺、调缺、选缺等实现吏部与各省督抚之间的权力划分;州县官出缺后,新官通过委代、委署和补授等三种方式...
关键词:清代 州县官任职制度 中国传统政治 地方行政首脑权力 
清代“乡地”制度考略被引量: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64-78,共15页魏光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州县行政与乡里制度研究"(02BZS006)
清代雍乾以后里甲制度趋于废弛,"乡地"成为各地的主体性乡村职役组织。乡地不同于保甲,是一种职能全面的地域性乡役组织,一般以村、庄等自然聚落为基层单位,其上置各级"地方"。各地乡地组织的生成途径互有不同,有些是出于原有地域性乡...
关键词:清代 乡役组织 乡地 保甲 里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