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70001)

作品数:7被引量:5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巴晓津巴新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更多>>
相关主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汉初“孝德”的形成与确立——以陆贾、贾谊思想为中心被引量: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14-18,共5页巴晓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770001)
承秦而起的西汉王朝,在陆贾、贾谊等汉初政治家反思和批判秦弊的基础上,一反秦以"威德"为核心的重威严法、多欲寡恩的皇权政治模式,大力倡导法先圣、尚德行、施仁政等治国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崇尚"孝德",推崇孝治。汉代所推崇之"孝德"并...
关键词:汉初 孝德 威德 陆贾 贾谊 治国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被引量:5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7期72-72,73-75,共4页巴晓津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儒家素养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70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道德规范体系。而这一体系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和情操美德都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中...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威德”与秦之兴亡被引量: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50-56,共7页巴晓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770001)
秦王朝建构了以"威德"为重要特征的皇权政治,然而"威德"之于秦有着正反两面意义,秦因"威德"而夺天下,也因"威德"而失天下。贾谊"守威定功"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威德"对于秦之历史盛极而衰发展走势的重要影响,而且成为代秦而起的...
关键词:威德 皇权政治 守威定功 秦之兴亡 
试析汉晋之际士风学风的发展与演变
《沧桑》2013年第4期27-29,共3页巴晓津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770001)
汉晋之际,士人知识分子的心态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之士风从原本的绝对效忠于皇权逐渐转向高自标置,从尊经术、贵德行、重功业逐渐向追求任性率真和崇尚个体之自由方面转化。学风也随之呈现出清简通达之风。然而无...
关键词:汉魏之际 士风 学风 以道自任 发展与演变 
西周“有孝有德”宗法伦理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被引量: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7-14,共8页巴新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70001);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B2014)
周人创造的"有孝有德"的宗法伦理价值观念是一个开放的、进步的体系,它奠定了周人开放的国家形态、民族形态,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统治模式和宗法等级秩序,对周人的宗法政治经济结构的巩固与黏合,以及对孔子开放的仁学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
关键词:西周社会 有孝有德 宗法伦理价值观念 天下观念 仁学体系 
科研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
《沧桑》2013年第1期155-157,共3页巴晓津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770001)
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学科中的支柱专业,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仅仅依托教材,依靠单纯的教学技巧进行重复性教学既缺乏新意,又明显滞后于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更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倡导科研与教...
关键词:科研型教学 高校 中国古代史 创新能力 
阮籍思想中的儒家底蕴析论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5-9,共5页巴晓津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儒家素养研究"(项目编号:12YJC770001);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09061S);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7B2014)
魏晋时期,玄学渐盛,但儒学虽衰未绝。即便身为著名玄学家的阮籍,实际也是儒玄兼综。出身于儒学世家的阮籍不仅自身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和儒学素养,而且信奉礼法,并以此齐家保家。此外,通过对阮氏家族子侄们的发展轨迹和为官经历的考...
关键词:魏晋时期 阮籍 玄学 儒家底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