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S042)

作品数:14被引量:9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元林孟昭锋褚福楼张目吴力勇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史学》《世界宗教研究》《暨南史学》更多>>
相关主题:国家祭祀信仰道教明清时期互动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明清时期宗三信仰的起源与流变被引量:3
《安徽史学》2013年第5期23-29,共7页汪欢 王元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8BZS042;暨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宗三,最初释义为舟索断为三段,起源于元末鄱阳湖之战,明清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流传过程中,宗三的形象由化身龙形助战朱元璋的"鬃(宗)三爷爷"转变成冤魂所附的缆精厉鬼。虽然宗三也有静(靖)江王封号,但史载中却多以负面形象出...
关键词:宗三 水神 缆精 庙宇分布 
明清时期泰山进香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7-83,共7页孟昭锋 王元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08BZS042)
泰山位居五岳之首,历来备受青睐,而帝王的封禅、致祭活动,更确立了其独尊地位。泰山地位的尊崇,令四面八方的信众齐聚泰安,登临泰山,拜谒于泰山神下,成为泰山忠实的香客。据泰山现存碑刻记载,明清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民众的各阶...
关键词:明清时期 泰山进香 阶层 原因 影响 
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信仰的地域扩展被引量:3
《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3期63-70,共8页孟昭锋 王元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批准号:08BZS042)
碧霞元君由汉唐泰山玉女这一文学意象发展而来,宋元时期在道教的逐步吸纳和国家认同的共同推动下,其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的转变。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不仅多次得到帝王致祭、赐额,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其信仰也从泰山一隅扩展到...
关键词:明清时期 碧霞元君信仰 地域扩展 扩展原因 
神灵的庇佑:郑和下西洋中的祭祀神灵研究被引量:1
《暨南史学》2012年第1期120-131,共12页王元林 
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批准号08BZS0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以往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把天妃、南海神纳入道教或佛教有失片面。在国家礼制层面上,他们仍然是被纳入国家祭祀神灵,而非道佛神灵。静海寺等属于国家层面上祭祀的佛教神灵场所;长乐南山三清殿等也是官方许可建立的道教场所;清真寺等也...
关键词:神灵 国家祭祀 郑和下西洋 佛教 道教 民众祭祀 
水神萧公信仰的形成与地域扩展被引量:6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90-97,194,共8页王元林 郭学飞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 ( 批准号: 08BZS042) 阶段性成果之一
萧公信仰肇迹于江西新淦大洋洲,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历史上萧公信仰的形成与新淦的自然环境、萧氏宗族密切相关。明代萧公神在与国家、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中获得两次国家加封赐号,使自身演变为国家正统神灵。伴随着萧公神地位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萧公信仰 国家赐封 地方社会 地域扩展 
康王信仰变迁与国家祭祀、道教关系初探被引量:1
《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93-98,107,共7页王元林 何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社会民间信仰互动研究》(项目批准号:08BZS042)成果
康王信仰的原型众说纷纭,其中尤以北宋将领康保裔被尊为康王一说流行。实际上,今天的康王崇拜除与北宋康保裔"忠烈"而死,政府弘扬忠君保国这一主题有关外;还与道教中辅助东岳大帝管辖阴间地府的十大太保之一的康舍人(康元帅)司辖疫疠而...
关键词:康王 康保裔 道教 国家祭祀 
明清国家礼制中的四海祭祀被引量:2
《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4期73-78,共6页王元林 
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08BZS042)阶段性成果
东西南北四海,不仅是国家礼制中属于中祀岳镇海渎的一类,而且是国家权力在疆域中的象征。国家郊祀和地方专庙祭祀的目的在于利用四海神的阴佑功能,保障国家大事的顺利和社稷的安定,并拱卫政权的长治久安。明清国家大事有涉四海神的祭祀...
关键词:四海 祭祀 国家礼制 寓意 
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中的互动——以唐宋元伏波神信仰地理为例被引量:9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61-169,190,共9页王元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正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批准号:08BZS042)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
关键词:两伏波神 国家祭祀 地方秩序 
马援铜柱与国家象征意义探索被引量:6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王元林 吴力勇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08BZS042)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征氏叛乱,后世附会马援在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铜柱成为马援军功的代表和东汉王朝南界的地标。但历来有关马援所立铜柱的地点争议不休,对其真实性亦存质疑。唐何履光、马总复立铜柱,五代楚马希范也于溪州立铜...
关键词:马援铜柱 国家观念 边疆控制 象征意义 
国家祭祀体系下的镇山格局考略被引量:8
《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1期181-185,共5页王元林 张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S04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5JA770011)
镇山作为与五岳并称的名山,是远古山川崇拜的产物。五大镇山格局的形成经历了由多镇山、四大镇山至五大镇山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各大镇山间地位的动态变化。镇山祭祀作为我国古代岳镇海渎的山川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镇山 五镇 国家祭祀 政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