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04)

作品数:8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锋杰赵学存何旺生薛雯李涛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师范学院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北学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辑刊》更多>>
相关主题:郭绍虞范式文以载道文化诗学研究范式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的“文化诗学”表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1-7,共7页何旺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12BZW004)
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鲜活地表征出中国"文化诗学"的三重品格:审美性品格、文化学品格、阐释学品格:郭绍虞标举"纯文学"观念,高扬情感美学大旗,并衍生出颇具现代性意味的审美文化批评;郭绍虞的中国诗学批评,往往紧密联系理论流派和时代...
关键词:郭绍虞 中国诗学批评 文化诗学 表征 
中国文论教学的四维并举——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的启示被引量: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63-67,共5页何旺生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12BZW004)
中国文论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把握和理解中国文论的知识脉络、理论精髓及其历史变化轨迹,既不能过度阐释,又要避免阐释不足,是需要用心经营一番的。中国文论教学既要立足中国文论的学科发展史、研究史,也要注意吸收学术界的新思维、新方...
关键词:中国文论 郭绍虞 教学 还原 比较诗学 文化诗学 问题意识 
调和的尴尬——郭绍虞的“文以载道”论被引量:1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34-41,共8页刘锋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12BZW004)
郭绍虞建立了中国现代关于"文以载道"的基本研究模式,他划分的"文以贯道""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的三分法,影响了几代学者的相关论述。但郭绍虞是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作为依据的,因而不能有效地揭示"文以载道"的本来含义,忽略了它在"杂文...
关键词:郭绍虞 文以载道 本体论 中国经验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被引量:2
《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6期141-147,共7页何旺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04)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郭绍虞"保存古人的面...
关键词: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历史还原 诠释 范式 
郭绍虞的“六义”研究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90-93,103,共5页李涛 何旺生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12BZW004)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
关键词:郭绍虞 “六义”说 六诗 
“文以载道”的三种研究范式——以周作人、郭绍虞、钱钟书的相关研究为对象被引量:6
《河北学刊》2014年第6期69-74,共6页薛雯 刘锋杰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12BZW004);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研究>(13BZW002)
本文分析了"文以载道"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周作人的"以新汰旧"范式、郭绍虞的"以新带旧"范式、钱钟书的"以旧释旧"范式,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去阐释古代之文的含义,只有回到文以载道的原生语境中去认识它,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本...
关键词:“文以载道” 范式 语境 “将中国还给中国” 
论宗白华审美主义批评精神被引量:2
《学术界》2014年第2期143-150,共8页赵学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批准号12BZW00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宗白华文艺批评精神研究"(SK2012B392);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项目(58320228)
宗白华的审美主义缘起于其人生审美,而主要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体道"实质的妙悟式的品味,这样的品味是其人生审美的一部分,也是从其人生审美延展而出的文艺审美。
关键词:宗白华 审美主义 人生 体道 妙悟 
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论确立的途径被引量:1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69-72,101,共5页赵学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中的郭绍虞经验及其意义研究"(12BZW00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宗白华文艺批评精神研究"(SK2012B392);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项目(58320228)资助
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论"逐渐取得共识。这种文学审美论的建立经历"破"和"立"的过程:"破"的过程包含两种途径,即以"共同美"反拨阶级斗争工具论,以形象思维反拨认识功利论;"立"的过程包含一种途径,即以审美论替代机械反映论...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 文学 共同美 形象思维 审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