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87)

作品数:15被引量:8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海洲李瑞华赵鹏赵鹏更多>>
相关机构:商丘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平顶山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博览群书》《民俗研究》《许昌学院学报》《河南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国家话语诗歌创作歌谣民族形式左翼文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当劳动妇女走进萧红小说——“名作中的女性”之三
《博览群书》2018年第8期46-50,共5页刘骥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萧红是现代作家中最受读者葡来的热点之一,这不只是因为葛浩文、刘禾等国外学者以及国内女性文学倡导者从不同角度的推崇,也来自于萧红小说质朴自然的呈珊方式以及奇谲凄婉的特殊神韵。
关键词:萧红小说 女性文学 劳动妇女 名作 现代作家 国外学者 质朴自然 倡导者 
姚雪垠与大别山
《博览群书》2018年第1期95-100,共6页刘骥鹏 
国家"20世纪4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的成果
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山系之一,大别山横亘鄂豫皖三省接合处,重峦覆翠,干沟万壑,其腹地更是山环水绕,层层叠叠,易守难攻。在中国现代史上,大别山是罕有的在土地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都发生过重要战事的著名山区。
关键词:大别山 姚雪垠 中国现代史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鄂豫皖 中都 
延安革命话语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塑造——以“鲁艺”作家群为例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51-55,共5页赵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研究"(12BZW087);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PXY-BSQD-2015010)
抗战爆发后,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造就了战时延安文艺的繁荣,涌现出"鲁艺""文抗"等多个文化团体。由于"都市惯性",这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文人还保留着某些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和话语模式。不过在延安的话语环境中,尤其是在整...
关键词:革命话语 “鲁艺” 知识分子 塑造 
作为启蒙的“民间文学”——革命语境下左翼文学对“歌谣体”新诗的建构被引量:1
《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75-82,共8页李瑞华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阶段性成果
五四时期,"歌谣体"成为新诗创作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新诗实践,它在丰富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承载了启蒙主体的"平民化"诉求。三十年代在左翼文学"大众化"口号下,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歌谣化"又赋予了歌谣体以新兴阶级话语,在左翼主流...
关键词:歌谣 民间 左翼 大众化 民族形式 
郭沫若研究中的非议及批评话语的演变
《郭沫若学刊》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刘海洲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阐释"(编号2014CWX013);商丘师范学院2013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GJS01)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其一生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既为其带来巨大的荣耀,也备受后人的非议。郭沫若建国后的为文与从政,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批评与非议,尤以郭沫若的逢迎之作、"烧书事件"、《李白与杜甫》的创作最为典型。对郭...
关键词:郭沫若 非议 批评话语 
郭沫若人生中的“三座高峰”及其历史评价
《许昌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刘海洲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研究"(12BZW087);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阐释"(2014CWX013);商丘师范学院2013年度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2013GGJS01)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尤其在诗歌、历史剧和史学研究方面树立了三座高峰,让后人很难超越。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与时代政治紧密结合,既为其带来了荣耀,也不断招致后人的批评与非议。面对这些...
关键词:郭沫若 三座高峰 批评话语 
论郭沫若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63-67,共5页刘海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阐释"(编号:2014CWX013);商丘师范学院2013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GJS01)
在郭沫若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是一条主线,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萌芽期、流亡日本时期的发展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成熟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僵化期。郭沫若政治文化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促使其文学观也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郭沫若 政治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 
论“歌谣体”新诗在左翼文学中的发生与嬗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50-55,共6页李瑞华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
"歌谣体"作为歌谣入诗的一种新诗实践,在五四文学革命中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契合了启蒙主体"平民化"的时代需求。三十年代左翼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歌谣化",进一步把新兴的阶级话语和歌谣体这一传统形式相结合,四十年代在...
关键词:歌谣 左翼 大众化 民族形式 
新诗的现代主义转向:现代诗派中的唯美主义影响被引量:1
《当代文坛》2014年第2期40-43,共4页赵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BZW087
现代诗派与唯美主义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诗派在中国兴起,正赶上唯美主义在海上文坛兴盛的时代,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等都曾经从事过国外唯美主义思潮的译介工作。同时,现代诗派发展了早期象征派的纯诗理论,强调诗歌的情绪,注...
关键词:现代诗派 唯美主义 影响 
国家话语中的“时代颂歌”——论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被引量: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63-66,共4页刘海洲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2BZW087);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点项目"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政治文化阐释"(编号:GY12A0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H-575);商丘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郭沫若"(编号2013GGJS01)
建国后,由于时代氛围和自身角色的转变,郭沫若创作了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成为国家话语的主旋律。随着国家政策的"左倾"和文艺界的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时代颂歌从真挚的政治抒...
关键词:郭沫若 国家话语 时代颂歌 反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