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100)

作品数:9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许松程兴丽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求索》《中国韵文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变文析疑释读《伍子胥变文》发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汉将王陵变》《捉季布传文》释读析疑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82-86,共5页许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00)
《汉将王陵变》《捉季布传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说其本情"、"损动霸王诸将士"、"直拟项羽行无道"、"尘莫天黄物末知"、"连年战败江河沸"、"是朕宽肠未合分"、"勒辔邀鞍双走马,跷身独立似生神"、"...
关键词:汉将王陵变 捉季布传文 本情 物末知 邀鞍 跷身独立 
变文语词札记
《学术论坛》2013年第8期202-205,共4页许松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51100)
《秋胡变文》、《前汉刘家太子传》、《庐山远公话》、《叶净能诗》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玉面映红粧,金钩弊采桑"、"百草亚身"、"风经林内,吹竹如丝"、"望空便额"、"收畅曲罗"等处之解释仍然龃龉难通...
关键词:变文 亚身 吹竹如丝 望空便额 收畅曲罗 
敦煌变文写卷特征与编纂效果探析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8期72-75,共4页程兴丽 许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00)
敦煌变文是敦煌文献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写卷特征上,往往同一变文有多份抄本,这些抄本的残阙情况与命名纷繁复杂;写卷中存在大量的俗字、讹字、假借字、避讳字;同一个变文故事,有时候会出现两套写作模式。敦煌变文追求喜闻乐见,导民...
关键词:敦煌变文 写卷 编纂 
敦煌《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释读析疑被引量:1
《图书与情报》2013年第3期139-141,共3页许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骈文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1100)研究成果之一
《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文已然不少,但是"相杀无过死即休"、"负特黄天孤傅土"、"良久提撕始得苏"、"妾貌如红线"、"架上罗衣不重香"等处之解释仍然龃龉难通,当另作解释方畅文意。
关键词:变文 李陵变文 王昭君变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新解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2期6-7,25,共3页许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00)
杜牧名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的"隐隐"一词,或者理解为"隐隐约约",或者在注释时略之弗顾,知其为美而不察其何以美。隐隐一词的涵义应该是"雄峻"、"雄壮"、"盛大",而"青山隐隐水迢迢"本身又是一个变形的当句对。
关键词:杜牧 隐隐 文选 当句对 
马融本《尚书》异文考辨
《求索》2012年第5期95-96,254,共2页程兴丽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0YJC751100)
马融本《尚书》与今传本《尚书》在用字、分篇、断句等方面有不少差异,由用字和分篇的差异可见二者所遵用的版本不同,以及部分是由马融、梅赜或後人主观性更改而致,而断句的不同则反映了二者对经义的不同理解。并通过这些考察发掘马融...
关键词:《尚书》 今传本 马融本 异文 
《伍子胥变文》校读记五则被引量:1
《敦煌学辑刊》2012年第3期87-91,共5页许松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00)
《伍子胥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子胥告令军兵"、"君不索吾身命,由自予之"、"隈形即立"、"抽刀剑吼"等处之解释仍未能餍心切理,或者校注者漏释,或者当另作他解,文意方通。
关键词:《伍子胥变文》  隈形 倒装 丫叉句 
江淹诗法探微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S5期62-62,共1页许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00)
江淹以擅长模拟著称于世,但是他的诗歌具有自成体系的要素。文章认为,在词法上红、绿、紫色组合与重叠,翕赩、雄虹两个词语异于他人,使用独特的连绵词、数词;句法上并蒂句、顶真格、倒装手法别具匠心;意境营造上钟爱于"覆"境的营造;江...
关键词:江淹 模拟诗 诗法 
吴均体风格及其“古气”发微——兼与万光治先生商榷被引量:1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71-77,共7页许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100)
在对吴均以及与其同时代的柳恽、阴铿等诗人的诗作以及《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汉魏古诗进行统计后发现,吴均体"古气"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诗中双声、叠韵以及重音等联绵词的高频使用。他顺应并超越了当时这种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
关键词:吴均体 诗词 古气 联绵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