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

作品数:48被引量:285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张敏成萍孙发东张飒张洪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发文主题:小麦抗病性玉米水稻黑麦更多>>
发文期刊:《食用菌》《遗传》《中国农业科学》《四川农业科技》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个引进马铃薯品系在四川丘陵山区种植的品质表现被引量:2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4期122-124,共3页邬应龙 姚洪波 胡延玉 
为了解引进马铃薯品系在四川丘陵山区种植的品质表现,对分别种植在甘孜州、石棉县两地的一个引进马铃薯品系及4个当地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干物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粘度等品质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引进...
关键词:马铃薯 品质 比较分析 
苗期干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5
《玉米科学》2005年第2期79-81,89,共4页崔震海 马兴林 张立军 陈杰 凌碧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2AA2Z4011和20002AA2Z4021)
通过在防雨棚中进行的盆栽试验,以5个玉米杂交种(郑单958、郑单19、四单19、龙单13、鲁单981)为试材,研究了苗期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useefficiency,WUE)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产量和耗水量均随干旱...
关键词:玉米 苗期 干旱胁迫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烯效唑拌种对小麦前期控旺和后期抗(避)冷效应的研究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12,共7页梁雪莲 杨文钰 谢振文 邱业先 周玲艳 古飞霞 汪金莲 
以川农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S3307)(0、5、10、20、40 mg/L)拌种对不同播期小麦前期生长及后期抗(避)冷效应的影响,并对S3307拌种前期控旺,后期抗(避)冷进而增粒增产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S3307拌种对小麦前期生长...
关键词:小麦 烯效唑(S3307) 控旺 抗冷 穗粒数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暖冬或早播小麦生产上的应用被引量:3
《农业与技术》2004年第3期121-124,128,共5页梁雪莲 杨文钰 
本文阐述了目前在小麦生产上暖冬或早播的普遍情况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的意义,并综述了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目前暖冬或早播小麦前期控制旺长后期抗(避)冷的生理机理,探析其拌种形...
关键词:植物生长延缓剂 暖冬 早播小麦 生长发育 
载体式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
《食用菌》2002年第5期21-21,共1页陈其皎 陈其川 
在食用菌母种转扩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菇农常常选择固体颗粒物(如碎玉米,小麦等)作为培养基的基质,代替价格昂贵的琼脂.笔者在试验中发现,这些颗粒状物制成的培养基在菌丝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束水能力差,往往导致试管底部积累过...
关键词:载体式培养基 制备 应用 食用菌 母种转扩 
食用功菌种简易保藏法被引量:1
《农村实用科技》2002年第10期11-11,共1页陈其皎 陈琪川 
关键词:食用菌 菌种 简易保藏法 配方 
食用菌菌种简易保藏法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2年第12期33-33,共1页陈其皎 陈琪川 
食用菌菌种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退化,因此菌种的保存十分重要。保存菌种一般都利用干燥、低温、缺氧或限制养分供给等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低温冰箱保存、石蜡封存、冷冻干燥或寄主保存等,但对于规模不大的种植户而言,上述方法...
关键词:食用菌 菌种 简易保藏法 
小麦多小穗品系10—A单株籽粒产量染色体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1
《遗传》1994年第4期27-30,共4页郑有良 颜济 杨俊良 
本文以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 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单株籽粒产量进行了单体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10-A 单株籽粒产量受5A、7A、1B、2B、6B、2D 和7D 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5A、7A、2D 和7D 染色体...
关键词:小麦 单株籽粒产量 单体分析 
川东丘陵区杂交中稻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研究被引量:3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6期471-476,共6页胡声荣 王光明 石孝均 郑钦玉 朱自均 
1991~1992年,在四川省梁平县天竺乡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对杂交稻产量的综合效益,并求得高产、低耗的最优综合农艺措施,建立了3套不同产量水平的优化模型方案。A方案:产量8250~8700Kg/h...
关键词:杂交稻 中稻 高产 栽培 
四川省再生稻气候生态区划研究被引量:10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6期483-488,共6页张洪 陈国惠 刘仕琳 王贵学 任昌福 黄友钦 
农业部02-01-02专题项目
聚类分析表明,四川省再生稻栽培可分为5个气候生态区。即盆南弱光长暖伏旱区,盆东平行岭谷高温伏旱区,盆东长江河谷高温伏旱区,盆西南少日、多雨、低温区和攀西高海拔区。
关键词:水稻 再生稻 生态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